1
青霉素简介
发现
化学结构
理化性质
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
菌种
发酵工艺流程
培养(péiyǎng)基
发酵培养(péiyǎng)控素的抗菌作用(zuòyòng)与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有关。
青霉素临床上用于治疗葡萄球菌传染症如脑膜炎、化脓炎、骨髓炎等,溶血性链球菌传染症如腹膜炎、产褥热,以及肺炎、淋病、梅毒和炭疽等。
第13页/共50页
第十三页,共51页。
14
青霉素的应用(yìngyòng)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感染。
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炭疽。
破伤风、气性球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放线菌病。
淋病(lìn bìng)。
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
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灯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第14页/共50页
第十四页,共51页。
15
青霉素发酵(fā jiào)生产工艺
第15页/共50页
第十五页,共51页。
16
第16页/共50页
第十六页,共51页。
17
青霉素制备(zhìbèi)的一般流程图
菌种
孢子(bāozǐ)制备
种子制备
发酵
发酵液预处理及种子加滤
提取及精制
成品检验
成品包装
前体
发酵(fā jiào)阶段
提取精制
第17页/共50页
第十七页,共51页。
18
菌种
目前国内青霉素生产菌按其在深层培养中菌丝的形态分为(fēn wéi)丝状菌和球状菌两种,根据丝状菌产生孢子的颜色又分为(fēn wéi)黄孢子丝状菌和绿孢子丝状菌,常用菌种为绿孢子丝状菌,如产黄青霉素。
第18页/共50页
第十八页,共51页。
19
菌种
青霉素最初生产菌为音符型青霉菌,生产能力仅为几十个单位,不能满足工业生产需要(xūyào)。后来发现适合深层培养的新菌种——产黄青霉,生产能力100U/ml,经不断诱变选育,目前平均生产能力66000-70000U/ml,国际最高生产能力已超100000U/ml。
第19页/共50页
第十九页,共51页。
20
青霉素产生菌的生长(shēngzhǎng)过程
分生孢子发芽(fā yá)期
菌丝繁殖期
脂肪粒形成期
脂肪粒减少,小空孢
大空孢
自溶
菌丝生长期
青霉素分泌(fēnmì)期
菌丝自溶期
第20页/共50页
第二十页,共51页。
21
1-4期为菌丝生长期,3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4-5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tōngguò)工程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在第六期到来之前结束发酵。
第21页/共50页
第二十一页,共51页。
22
青霉素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分为菌体生长、青霉素合成(héchéng)和菌体自溶三个阶段。
菌体生长阶段:发酵培养基接种后生产菌在合适的环境中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即开始(kāishǐ)发育、生长和繁殖,直至达到菌体的临界浓度。
青霉素合成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合成青霉素,青霉素的生产速率达到最大,并一直维持到青霉素合成能力衰退。在这个阶段,菌体重量有所增加,但产生菌的呼吸强度一般无显著变化。
菌体自溶阶段:这个阶段菌体衰老,细胞开始(kāishǐ)自溶,合成青霉素能力衰退,青霉素生产速率下降,氨基氮增加,PH上升。
第22页/共50页
第二十二页,共51页。
23
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C,孢子(bāoz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C,孢子(bāozǐ)培养,7天)——大米孢子(bāozǐ)(26°C,种子培养56h)——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24h)——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发酵,7天)——发酵液。
第23页/共50页
第二十三页,共51页。
24
青霉素发酵(fā jiào)过程
青霉素发酵时,青霉素生产菌在合适的培养基、PH、温度和通气搅拌等发酵条件下进行生长并合成青霉素。
发酵开始前,有关设备和培养基(主要是碳源、氮源、前体和无机盐等)必须先经过灭菌(miè jūn),后接入种子。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通气和搅拌,维持一定的罐温和罐压,在发酵过程中往往要加入泡沫剂,假如酸碱控制发酵液的PH,还需要间歇或连续的加入葡萄糖及铵盐等化合物以补充碳源及氮源,或补进其他料液和前体等以促进青霉素的生产。
第24页/共50页
第二十四页,共51页。
25
青霉素的发酵(fā jiào)
发酵工艺控制: (nóngdù)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