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咬文嚼字合作探究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34页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朱光潜 (1897-
纳
用“这”的作用和“是” 的作用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启示?
明确: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六个“你这……”。——
→说明:
③“你是个好小子。”——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不好的原因:
→启示:
语气坚决。
感情强烈。
表假定语气
,不合逻辑
,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34页
问
题
归
纳
,用了什么方法?作用何在?
明确:
对比;
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34页
问
题
归
纳
?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
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34页
自
主
学
习
学习任务:看第一部分第二层(3、4)段
学习时间:(6分钟)
学习内容:
,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给你怎样的启示?
6 .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34页
问
题
归
纳
4、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5、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34页
自
主
学
习
学习任务:看第一部分第三层(5)段
学习时间:(6分钟)
学习内容: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
1、 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 文嚼字?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34页
问
题
归
纳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
?
推
敲
第5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
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
(1)、 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34页
问
题
归
纳
(2).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
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上。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34页
反
馈
练
习
泊船瓜洲
咬文嚼字合作探究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