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
游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前提和物质保证。而就业则是人们获得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途径,能否提供充分就业是关系经济、社会和业增加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这两种就业形式增加了5500万人,其中很大比重属于非正规就业。此外,在城镇增加的近17000万就业人员中,抛开上述各种单位和个体就业形式增加量外,还有超过1亿的非单位就业增加,这部分就业基本上是非正规就业。可见,城镇新增就业主要是非正规就业。
二、经济增长也摧毁了近亿的低效和无效就业岗位
首先,众所周知,中而牺牲效率,在有限的就业岗位上安排了过多的劳动力就业,造成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中国进行了体制改革,逐步消除了这些无效或低效就业岗位。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从1995年最多11261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6710万人,减少了4551万人;集体单位从业人数也从1991年的3628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897万人,减少了2731万人。
同样,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增加远远低于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使得农业中也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和不充分就业。根据各种测算方法估计,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一3亿左右。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在1991年达到亿的峰值,之后开始减少,到
2004年一产从业人员减少为亿;从20世纪90年度中后期开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步降低到50%以下,2004年达到%。
按原有的统计方法,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以及城镇单位中的隐性失业人员都已被统计为就业,使原来的实际就业量被人为扩大。当这部分无效或低效就业岗位被消除后,在统计上,经济增长带动的有效就业增量被极大地抵消掉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因而被掩盖。
三、第二产业经济增长是总体就业增长的源动力
分三次产业分析,与总体GDP增长率相比,第二产业明显高,第三产业基本持平,第一产业则明显低。与总体就业增长率相比,第二产业不高于总体就业增长率,第三产业则明显高,第一产业则明显低,甚至出现负增长。从就业弹性系数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低于总体就业弹性系数,而第三产业则明显高。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互关系看,第二产业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则保持同步(图2—1、2—2、2—3、表3)。
上述情况表明,第二产业经济增长是拉动总体就业增长的源动力。第二产业主要依靠非劳动要素带动经济增长,虽然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显著,但对总体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是相对密集使用劳动的部门,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进而带动了第三产业就业的增长和第一产业就业的快速转移。
表3:分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总就业弹性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第三产业就业弹性
九五
十五
年份
图2 — 2:第二产业GDP与就业增长情况
图2 —3:第三产业GDP与就业增长情况
四、就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就业增长,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就业的高速增长。只有在资本、技术、劳动都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时,才可能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而当这三个要素处于失衡状态时,经济增长未必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就可能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