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国语之勾践灭吴》读后感.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国语之勾践灭吴》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国语》一书,感慨万千,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勾践灭吴一文。勾践虽败,却能凭借自身过人的毅力东山再起,然而却带有不择手段的意味。吴王夫差虽沉迷美色,但在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深感自己的不作为,自刎 《国语之勾践灭吴》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国语》一书,感慨万千,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勾践灭吴一文。勾践虽败,却能凭借自身过人的毅力东山再起,然而却带有不择手段的意味。吴王夫差虽沉迷美色,但在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深感自己的不作为,自刎而亡,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正直刚烈的表现呢?
两位人物各有千秋,作者通过对他们语言和动作的不断渲染,将他们的性格与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观全文,没有对战争直接的描写,重点写的是人物的语言,缘起勾践不听范蠡的劝告而战败,勾践开始接受别人的劝谏。“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虽然话说得十分谦虚,但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中的真诚有几分。
同样的,当文种进言时,身为武将的他说话毫不客气,“无乃后乎”简直就是在谴责勾践不听忠言而遭此大难。如果在平时,勾践可能会暴跳如雷,但此时他非但不发怒,反而用“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来表达自己的诚意,还握住文种的手“与之谋”,真正表现出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
由此可见,勾践十分善于取得大臣的信任。
但勾践的能力远不止于此,他还善于笼络国民人心。他的“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深深打动了国民。通过谴责自己,得到了国民的原谅甚至拥护。
甚至因为这几句谴责,国之父兄请求出兵与吴国作战。勾践先假装推辞一番:“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但其实他的心中该有多么高兴啊,身为背负着报仇使命的一国之君,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雪耻之日。
但是他很清楚这种决战的信心究竟有多大,在他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他是不肯贸然出兵的。但是他的话确实起到了激励国人的作用。他们表态说:“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不敢尽力者乎?请复战!”
这种请战的士气正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于是,他看到时机成熟了,便发兵攻吴。当吴王夫差请求讲和时,勾践说:“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勾践如何能放过这次雪耻的好机会,为了这一天,他忍辱负重数年,一直准备着。
而吴王夫差由于自己过去的“宽容”,错过了灭越的机会,现在勾践东山再起,逼得他节节败退。
吴王若是选择归附于勾践还能够有一丝求生希望,然而,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毅然自刎而亡,不愿亲眼见证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
由此我们从勾践身上学到,为了既定的目标,一定要不断努力,却也要避免不择手段与虚伪。 制定合理的计划,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在心理上头脑清醒,决不沽名钓誉,决不在最后关头放弃。
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勾践复国成功最

《国语之勾践灭吴》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慢慢老师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