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爱情理想.doc1不老的爱情理想摘要: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具有特殊意义的诗,不仅在当时极具现代特征,在当下社会依然有不老的意义。本文意在结合不同时代的现实生活来探寻诗中经久不衰的理想爱情模式以及独立平等互尊互爱的独特人格魅力。关键词:理想爱情;舒婷;致橡树作者简介:康与其(1996-),女,湖南冷水江人,专业:汉语言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1中国朦胧诗代表诗人舒婷,原名龚舒婷,福建泉州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插队期间开始写诗,1975年由于几首辗转流传的诗歌结识老诗人蔡其娇,并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舒婷于1977年创作了爱情诗《致橡树》而名噪诗坛,那时她正好25岁,未婚。《致橡树》中讴歌了“我”与“你”坚贞不移的爱情,以一种带入者的女性的特有视角来抒发自我朦胧而真实的感情,并与镜像中的“你”建立了一种进一步完善“理想自我”的理想性认同的和谐二元关系。这种爱情模式的描写不仅在当时有特殊意义,也代表了现代社会中一种不老的爱情理想。舒婷的《致橡树》诞生在一个及其特殊的年代,一个政治凌驾于一切2的年代。爱情被放在一个极低的位置,甚至常常作为政治任务以及身份背景的附属品的存在。爱情作为考验社会自由度与宽容度的量衣,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时代的奢侈品,太多的只是合乎条件的婚姻,超越世俗的爱情只是沧海一粟。或许说不仅在当时的年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受传统被政治化了的儒家思想影响的国人,有着一贯的男尊女卑的潜意识,而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作为不平等爱情的精神助力,让女性在爱情中常常被迫预设为附属地位,因此婚姻也往往只是作为门当户对的结合。所谓的爱情背后附着了太多东西,太多本不属于爱情的枷锁,地位权势金钱财富攀龙附凤夫荣妻贵,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即使被褒扬的爱情也常常是女性以小鸟依人的附属形式存在的。而那些寥寥可数的想要冲破世俗的爱情宣言,如梁祝化蝶,又如陆唐的“犹吊遗踪一泫然!”,却不过多为悲歌!在舒婷的《致橡树》中,诗人以“绝不像”开篇,即否定了三种看似符合旧俗的理想模式,并勇敢地提出自己所向往的平等而独立的“木棉”意象,可以说以“木棉”作为本诗意象是诗人首创,这样明亮隽美的意象本身就是本诗一大亮点。从此诗坛亦多了一个独立自爱,敢于冲破世俗追求平等爱情的木棉女子形象。诗人笔下的“木棉”是一种各自独立无所依附也无所丧失的完整,是一种相知相惜彼此尊重人格平等的心灵默契,是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终身相依的不朽陪伴,是一种不被外界干扰,不受世俗羁绊,执着于内心真爱的执着与纯粹。在当时爱情常处于附属地位,充满世俗意味的年代,《致橡树》中人的价值尊严的发现,自我情感与理想人格的确立以及描绘的平等独立的爱情模式,足以承载撼动一个时代的理想爱情宣言的意义,这也是本文意在阐述的纵向的第一层意义。3眼观现在,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程度大大上升,我们本有足够的条件去追寻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爱情,可是诗人诗中所述的理想爱情模式似乎仍是寥寥。比起勇敢平等独立地去遇见去追寻真爱,更多的似乎充斥的是为金钱权利所累为家庭地域所阻的追求不劳而获的将就而物质的爱情观。我们大多都疲于为理想镜像中那个“你”而自我完善,我们失
不老的爱情理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