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走向现实.doc1从理想走向现实摘要:从《边城》到《长河》呈现出了一种浪漫的消解与理想家园的凋敝的趋势,而社会政治现实的压力与作者的审美趣味的转变便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作品中,沈从文面对这样的现实,悲痛与乐观精神同在,构成了两部作品的不同基调。关键词:理想;现实;长河[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2沈从文的长篇小说《长河集》创作于1938年,以湘西辰河流域的吕家坪与萝卜溪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围绕老水手、滕长顺及他的女儿夭夭、保安队长、商会会长等主要人物展开描述,这部小说没有十分完整的故事情节,大多是生活中的细节描写,究其原因,一来大概是与沈从文的叙事风格有关,二来则是受到当时国民党对文学作品严格细致的审核制度的影响,致使他的这部长篇并没有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只是发表了其中的一部分,剩余部分则被删减去除。正如黄永玉所言:“照湘西人本分的看法,这是一本最像湘西人的书,可惜太短!”这样一部本应成为世界名著般长篇巨制的作品,在即将出版的半路上遭到这样政策的打压,不能不引人扼腕叹息,深感遗憾。一、沉重的笔调与心中的希望之光2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就曾提到:“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的欲望,来做朴素的叙述。”【1】《边城》发表几年后,沈从文在《<长河集>题记》中更加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动机及目的:“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要把最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曲屈失去了原有的素朴所表现的式样,加以解剖与描绘”。沈从文是寂寞的,人们读他的《边城》,只是看到了其中美好的一面,对桃花源般充满人情美、人性美的世界心驰神往,却往往忽略了他创作时心中的沉重,“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笔下竭力“有意作成的乡村幽默,终无从中和那点沉痛感慨”,而他的学生汪曾祺也曾说过:“便是这种诙谐语气,也是从一种无可奈何地痛苦心境中发出的。这是一种控诉。”【2】面对家乡淳朴民风民俗的日渐丧失,沈从文的笔调是轻快的,然而他的心是沉重的,双眼早已饱含着泪水,他渴望借自己手中的笔让家乡百姓重新回归充3满人情与人性的自然社会。然而,沈从文又是乐观的,“骤然而来的风雨,说不定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诚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创作《长河集》,沈从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深刻的揭露国民党统治下日渐昏暗和腐败的政治及所谓的“现代文明”对淳朴湘西社会的冲击,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以“燃起行将下乡的
从理想走向现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