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oc1关于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摘要:近年来,国内大力推进和摸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有所成就,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助于优化中高职教育体系,按需培养人才,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校企合作使中职教育办学的一大特色,但目前国内中职院校衔接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着合作层次深度和广度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缺乏教育政策扶植和合作规范等问题,需要科学制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衔接教育课程体系,端正思想、建设实训基地,打造良好的政策法规制度环境。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模式一、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比较与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运行时间教长,相对来说模式更成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国家确认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应文凭等级的对口衔接模式;另外一种是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双元制”,即学生进行低层次职业教育后,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和课程进行阶梯式职业课程学习,进而实现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此模式特别注重学习的职业实践能力,经过此模式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既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再教育,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深造机会的同时,又完善了中高职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培养目标和灵活性。另一种采2用课程体系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美国通过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大纲,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采用法规规定实施中学后技术准备教育,如《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就规定中高职院校应通过校际间合作方式来制定和实施各层次专业和专业相近的统一的教学计划。日本进行中高职研究较早,其已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日本通过推荐考试等手段选拔人才进入各对应的学历层次的职业专门院校,并研究开发出相对应高中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对应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相较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日本更注重终身教育的传统,职业大学在招收新生时往往注重学生在中职阶段取得的职业资格,而高中专科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旨在习得更高层次的技术和取得职业资格,总体来说,日本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更谋求两者间的协调。自19世纪末,澳大利亚政府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模式,并不断发展和改进,1995年1月启动了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AQF),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该框架协议,内容包括主要进行学历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证书(10-12年级)和普通资格证书,普通证书包含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证书、四级证书和两种文凭与三种学位资格,其中主要进行学位教育的大学和主要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TAFE学院在内容上有明显的衔接,互补性明显。该资格框架每一级对应不同的证书,确立了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学分认证和证书认证不同的衔接制度。澳大利亚更通过国家层面组织开发培训包的方式将全国中高职课程进行衔接,通过培训包,澳大利亚将国家能力培训和评估标准、国家资格和认定结合起来,通过各级内容衔接,各层资格相互承认,推动了教育模式的3改进和发展。近年来,国内大力推进和摸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有所成就,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两段式结构,在这一类中,中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的学制年限推进学制教育,如劳动技工学校的二年制教育,职业高中的三年制教育,高职学院的
关于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