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前海西街18号中的郭沫若.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前海西街18号中的郭沫若.doc1前海西街18号中的郭沫若秋季的什刹海微波荡漾,在它的西侧有个院落里铺满了黄色的银杏叶,这对于深秋的北京来讲更有一番风味在其中,这就是坐落于前海西街18号的郭沫若纪念馆。在北京众多古建筑中,郭沫若纪念馆所在四合院的历史并不算是特别长,仅仅不足百年。无论它最初由恭王府地产一部分到乐氏达仁堂私宅的转换,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由蒙古大使馆到宋庆龄寓所的更迭,最终却是因郭沫若晚年在此居住而成为现今的状貌。走进郭沫若纪念馆立刻会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吸引,一尊在银杏树下郭沫若的铜像会给你带来无限的遐思,一面郭沫若书法的墙壁会给你带来艺术的感染,一本本泛黄的郭沫若作品会给你带来文学的感悟,一张张历史的图片也会带给你长久的回忆,处处都在告诉来此的人这里曾经是郭沫若的居所。现在的前海西街18号原为中医世家乐氏达仁堂私宅的一部分,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以来先后做过蒙古国驻华大使馆和宋庆龄寓所。1963年11月,郭沫若由北京西四大院5号迁入,至1978年6月12日病故,他在这里度过了晚年,这15年里他有过欢乐,也有过悲伤,有着辉煌,也有着低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最后15年的郭沫若留给世人的更多是付诸报刊版面上以国家领导人面目示人的形象,而他作为一名普通人的存在被我们忽略了,因此现在多数人更愿意谈论的是郭沫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混乱时刻所做出的文化和人生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类言行,2而忽视了他作为一名父亲、一名丈夫和一名普通文化人所呈现出的不同社会角色的样态。进而也将新中面化和绝对化,而忽视了他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前海西街18号一个被政治空间所挤压的郭沫若前海西街18号是一个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庭院式两进四合院,能够入住其中也是彰显出郭沫若被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志。搬进这所院子之前,郭沫若不是没有犹豫过。据现存资料记载,起初郭沫若自己并不愿来此居住,因为他觉得院子太大了,住宅条件太好了,在他心中自己不应享有如此高的待遇,最终周恩来总理出面劝说,表明这座宅子并非简单供郭沫若私人居住,也是考虑他作为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科学院院长办公和接待国内外友人的需要才分配给他使用的。如此郭沫若才改变初衷,同意搬来居住。这也许是个比较合理的理由,但我更愿意相信郭沫若的犹豫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如此,他何尝不知如果搬入这所院子之后便会注定,他行将作为一个国家政治形象、一个社会文化代表而存在,这必将与过去的那个充斥着个性自由呼喊、,天马行空想象的郭沫若告别。事实情况也印证了郭沫若的这种担心,虽然这所院落宽敞精致,但在这里真正属于郭沫若个人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却寥寥无几,甚至有些小得可怜。现在按照郭沫若生前的原貌保存了下来的原状展厅便清晰地印证了这3些。透过展厅的玻璃窗你会发现会客室、办公室兼书房、卧室被分隔得清晰明确,在这明晰的分隔中郭沫若个人的空间其实已经被压缩得所剩无几了。从空间的维度上来看,从会客室到办公室兼书房再到卧室的面积空间是逐步缩小的,单就完全属于个人空间的卧室来讲,这里的布置相对于前两者已经十分简朴,甚至可以说是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了。一张棕床、一张单人沙发、一套衣柜,一整套带木盒的《二十四史》,单就这几件简单的物品已经让本来就已狭小的卧室显得更加局促了。在这里唯一能够体现出郭沫若个人性情的便是这套《二十四史》,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每当处

前海西街18号中的郭沫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mfadaz599
  • 文件大小109 KB
  • 时间2016-11-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