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奇人奇事.doc1王阳明奇人奇事王阳明一生皆是传奇,年少叛逆却成大器,一介书生却能用兵,更创立心学,影响直至500年后。王阳明,明代哲学家,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少年立志先普及一下知识,王阳明的大名叫作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小时候,王阳明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见小小孩童竟有如此悟性,笑答:“第一等事当然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只见这四尺孩童反驳:“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这一句话,就奠定了他以后要走的路。机智脱险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正德皇帝是明代最风流成性的天子,他荒淫无道,整天与一帮太监混在一起,游山玩水,酗酒逞强,把朝政当儿戏,只听任刘瑾等宦官胡来。刘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坏,凡有良知的官员都痛2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员选择了趋炎附势。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20多人上书正德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人,结果反被打入死囚大牢。当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和其他人一起上书为这些官员辩护,请求释放他们。正德皇帝看了奏疏,极不耐烦地对刘瑾说:“这些小事就不要烦我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刘瑾此时正对王阳明等人恨之入骨。他当即下令,将王阳明重打四十大板,谪迁至贵州龙场,当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在途中将他害死。王阳明行至钱塘江,遇到了刘瑾派出的杀手。他急中生智,乘夜色跳入江中,并把自己的衣物留在岸边,制造了投水自杀的假象。浙江官府和他的家人都信以为真,在钱塘江中四处寻找尸体,还在江边哭吊了一场。王阳明潜逃到福建,想隐姓埋名,了此一生,又担心影响家人的安全,只好想方设法避过追杀,到贵州赴任。后来刘瑾倒台,王阳明被重新起用。龙场悟道王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倘若不经此“大彻大悟”,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话说王阳明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被发配到龙场,一住便是3个年头。他由繁华、恬静、文雅、舒适的万户京城,陡然漂落到偏僻、荒凉、寂寥、3冷漠的龙场,举目无亲,衣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他自知无处申冤,万念俱灰,唯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恍惚惚,悲愤忧思无法排解,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一线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和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从而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他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他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探索到人生解脱之路。王阳明在龙场附近的一
王阳明奇人奇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