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萧红复杂的死亡情感.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萧红复杂的死亡情感.doc1论萧红复杂的死亡情感摘要:萧红对待死亡的情感是复杂的、变化的。她在创作早期更多地体现出对死亡的恐惧,而越是到创作的后期,特别是“扶桑之旅”后,她对待死亡则充满了直视。关键词:萧红恐惧直视死亡情感是指人们对待死亡的情感态度,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感性判断,包括人们对死亡的漠视、恐怖、陶醉、直视、反抗等态度。人类对于死亡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种种变化之中,我们可以窥测到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心理。同样,对于个人而言,由于对死亡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体验死亡事件的不断丰富深刻,那么其死亡情感也是不断变化的。考察萧红的情感经历和作品中对死亡的情感流露,发现萧红对于死亡的情感也是处于变化的;从整体上观照,在生命的早期对待死亡是一种本能的恐惧,而在生命的晚期对待死亡则是一种超脱的冷静。一、对死亡的恐惧萧红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在她创作伊始,便以先觉者的焦灼姿态去关注现实的苦难人生。所以很多研究者看到了萧红作品中体现出了浓重的悲剧气氛,由此分析萧红的悲剧意识。那么萧红为什么会有那样浓重的悲剧意识呢?研究者一般从萧红的家庭、爱情、事业、心理等2角度去分析,当然,这样的角度是可取的,可以探秘出萧红悲剧意识形成的一些因素。但笔者认为形成萧红悲剧意识最根本的因素乃是其对死亡的恐惧。如果没有死亡,萧红就不会有对“爱”和“温暖”做长久的期盼;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有“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的遗憾;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有对自己命运的一再慨叹。正是这太多的“如果”,使萧红对死亡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正是因为人类有了死亡,生命被画上了休止符,所以在有限的生命周期中,一旦我们的人生出现不和谐的音符,而它又是不可逆转的,这样悲剧感便产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意识是一种比悲剧意识更加接近本体的一种意识。的确,当人自我意识形成之后,从他人的死亡事件中,可以得出自己也将必死的结论,死亡恐惧也便随之而来,死亡恐惧已经内化为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作为一名女性,萧红有着女性特有的对死亡的敏感,对死亡也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在早期的散文中体现将尤为明显。在散文《飞雪》中,“雪,带给我不安,带给我恐怖,带给我终夜各种不舒适的梦……一大群小猪沉下雪坑去……麻雀冻死在电线上,麻雀虽然死了,仍挂在电线上。行人在旷野白色的大树里,一排一排的僵直着,还有一些把四肢都冻丢了。”{1}萧红和朋友的谈话里也讲到:“我不愿意死,一想到一个人睡在坟墓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多么寂寞啊!”{2}正因死亡时刻逼迫着萧红,使她陷入了死亡的梦魇,甚至使她有些神经质。“走吧!还是走,/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为何又希求着安息!”{3}萧红的一生就像这流水一样,由祖国的北土流到南疆,并且一去不复返。是什么让萧红一次又3一次地选择了离开?是对爱情的渴望,亦或是对真理的追求,这些都是萧红选择离开的些许原因,但绝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对死亡的恐惧而选择的逃离。萧红曾为追求爱情,而与家庭决裂,流落于哈尔滨街头,衣食无着,找工作又无路,濒临死亡的边缘,这一情景在《过夜》中有很详细的描述。在生存无法继续、生命受到死亡威胁时,萧红只好硬着头皮与解除婚约的汪恩甲(一说王恩甲)同居。单元在《走进萧红世界》中写道:“是人的生存本能使然,为了能活下去的别无选择的选择,

论萧红复杂的死亡情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jmvg964
  • 文件大小107 KB
  • 时间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