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小说中的“荒原”意象.doc1雪漠小说中的“荒原”意象摘要:“荒原”意象始于《圣经》中的失乐园神话,亚当和夏娃失去天上的乐园而踏上征服自然荒原的旅程,是人类文明的真正开端。早期对自然荒原的征服的是为了满足生存必需的物质需求,但随着经济膨胀式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掠夺,使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化,沙漠延伸、水资源枯竭,人类再不自省,其生存的环境将变成真正的自然荒原。雪漠的小说“大漠三部曲”关注西部农民生存的自然环境,揭露自然环境的困境,为我们展现了西部这样一个“荒原”,这可以说是雪漠对乡土文学的新贡献。关键词:荒原;文明;自然环境;西部;农民[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1一、自然的荒原雪漠在其文章《从〈中国治水史诗〉谈文学的不朽》中说:“我来自甘肃武威。它是我的长篇小说《大漠祭》《猎原》《白虎关》的背景和素材源头。我花了二十年生命写这三本书,就是想描绘干旱缺水的西部大地上人类的存在。现在,腾格里大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已经像张着大口的猛虎,扑向我的家乡。我的许多父老已沦为生态难民,远去他乡。我无法预测家乡的未来,正如我无法预测人类的未来一样,但我们却可以依托文学来增2加一份关爱。”①对家乡的深切关爱和一个作家的忧患意识使得雪漠对凉州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生发出许多思考与探索,并在作品中进行了深刻的表现。“大漠三部曲”中,雪漠从三个方面叙述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恶化。首先,西部农民缺乏最基本的生态意识,《大漠祭》中,沙湾的农民为了维持生计,走进大漠拾发菜、打狐子、打黄毛柴、抓野兔补贴家用,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使大漠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猎原》中,孟八爷和猛子以侦查盗猎者线人的身份,见证了沙漠腹地的绿洲猪肚井由于过度放牧导致的衰败:“羊吃草,把草皮啃了,把沙包啃了,把湖啃了,把树皮啃了,最后,把土地啃成沙漠了”。②其次,偷猎者猎杀保护动物导致沙漠生物链破坏,生态失衡。“大漠中,有水就有牧人;有牲畜,就有狼狐,就能招来偷猎者”③。偷猎者打狼,狼若绝迹,鼠便成灾;鼠灭草原,沙压良田,任何对大自然无节制的掠夺都会招致自然无节制的报复。最后,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杀鸡取卵,超负荷发展农牧业。“子孙是子孙的事,人家上头向我要数字,我完不成,这顶乌纱帽就得由别人来带,所以明知道草原超载百分之三百了还得超;明知道杀狐杀狼破坏生态,还得破坏。”④为了生存,上到地方政府下到平民百姓都不择手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猎原》的故事发生地猪肚井,水源从充足到逐渐干涸,牧人们从和睦相处到你争我抢,过度的掠夺使原3本丰饶的绿洲变得千疮百孔,挖井,放牧,填井,绝望,猪肚井的命运更像是一个西部的所在,一个人类命运的象征:贪婪终会毁灭自身。生态恶化,不仅是小说中凉州人面对的生存危机,更是整个西部,整个世界面临的危机。雪漠没有局限于原有乡土文化传统,以西部底层农民的贫困和苦难去获得全部的叙事支撑,而是以其开阔的视角,抓住了这一世界性的焦点问题,使得西部的地域文化为中国的文学叙事甚至是世界文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二、人性的荒原随着人类历史进入工业时代,人类完成了对自然荒原的征服,但却并未因此重返乐园,而是陷入了更为痛苦的精神荒原之中。在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时代中,传统道德体系坍塌,人们空虚、幻灭和绝望,面临着更为严重的精神危机。艾略特
雪漠小说中的“荒原”意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