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意匠读书笔记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
郑 山
合,不会因胖了和瘦了便不合穿。中国人对一切人工物品的设计、对使用的要求都保持很大的灵活性,预计到使用情
况有了变化时也可以应用。包括房屋在内的任何物品都很少做严格地或者说作过分地追求“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式的与实际的事物完全吻合的考虑,这一点也许和“中庸”及“留有余地”等思想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实用主义和人本精神的体现吧。现代建筑的千篇一律并不是抄袭西方,而更多的是沿袭传统。
3、关于间、架和院
用“间”、“架”的数量来表示房屋平面或者面积的大小并不仅限于建筑专业中使用,在古代,甚至可以说直至本世纪,已经成为常用的表示房屋形式和规模大小的一种数量单位。间、架相当于一种度量单位。以“院”为中心的建筑群组织方式发展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主要形式最大的原因就是“院”这种性质的空间为所有人服务。性质上,“院”是外界环境和室内环境的一个过渡;在生活中,人的思想感情是要求有这种过渡性质的环境的。院的重要性必需和房屋的重要性完全相等,否则分散分布的单座建筑就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了。古代的房屋建筑是以“间”作为表示数量的单位的,对于建筑群来说则以“院”来表示,关于整群建筑规模的描述便常用“几院几间”来说明。可见,“院”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期被认为是建筑群的构成单位了。在平面布局上,构成有屋顶的房屋和没有屋顶的房屋是同样重要的,这就是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十分巧妙的“二重性”。
4、关于观赏距离
有时,中国建筑对于景象考虑的范围的广阔,是“远”得使人难以置信的。建于16世纪明代的十三陵的石牌坊,它的中轴线是正对着十公里外天寿山主峰之巅,用于作为这个举世占地最广的建筑群的起点。北京中心的景山、颐和园的万寿山,它们都是经过人工加工而成的小山。景山上的五座亭子、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它们最大的用意还是要构成一个包括自然景色在内的壮丽雄伟的远景。在视觉上这些建筑物都是只有在远处才能体会到其布局的巨大和气魄的,到了接近的时候,反而平平无奇了。中国古典建筑是没有充分注意中距离的视觉效果的,原因就是很少建筑物在中距离中充分地显示自己的全貌。西方建筑因为给人最大、最多的机会就是位于中距离去欣赏,因
此,在立面的构图上就全部为求得最佳效果着想了,就会通过体量和阴影效果去追求视觉上的变幻。我们细心地分析一下中国建筑的立面构图原则,我们马上可以体会到:它有丰富变化甚多的外轮廓线,易于远观;同时,也有十分细致精巧的构造和装饰,适合近处欣赏;至于不远不近,设计上就很少为此时的效果而着想了。
5、平面及总平面的布局
在中面构图中,基本都是围绕着“院子”组织构成的建筑群。以“院”为中心的建筑群组织方式发展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主要形式最大的原因就是“院”这种性质的空间为人所必需。人自从生活在人工环境之中后就开始和自然有了一种分隔。而“院”是外界环境和室内环境的一个过渡;院子成为中面组织的一个重要内容。房屋设计的目的似乎十分明显地是为了建立两种不同性质的空间:一种是有屋顶的四周封闭的室内空间,一种是没有屋顶的四周同样是封闭的室外空间。因此,房屋的外立面又成为了院子的内墙,这是中国古典建筑设计中巧妙的“二重性”。在“庭院式”的平面形制中,建筑主体被关闭在院墙和大门之内,因此房屋的立面都是作为“内院”的背景,并不构成为大街上的景色。立面在性质上似乎只是一种“对内”的表现,与“室内设计”的目的十分接近。
中淡,布局精神和主要设计意念并不落在平面的形式上,紧紧掌握和控制的却是它的“组织程序”。布局中程序的安排是中国古典建筑设计艺术的灵魂,由于它们控制人在建筑群中运动时所得到的感受,景象大小强弱次序的安排就成为表达完美的意念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在同一组建筑群中,完全相似的重复的“院落”,它们每一个封闭空间所产生的景象和格调很多时候都常常完全不一样。设计的注意力大部分是落在不同空间之中的景色的变化和转换上,把整个过程纳入一个总的组织程序之中,使人从一个层次进入另一个层次的时候,由视觉的效果而引起一连串的感觉,并且产生情感上的变化。设计创作的意图就是控制人在建筑群中运动时所感受到的“戏剧性”的效果。
在总平面的布局上不得不提的是明清北京故宫,明清故宫称为“紫禁城”,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面辟门:南面正门曰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宫殿内部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包括三朝,文华殿,武英殿三个部
分。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