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评价综述
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对于曹操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是非功过,见仁见智。但是对著名政治人物的评价,应当有一个标准,即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开展、文化交流,,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状况,这对于曹操的统一大业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注意改善吏治,严明赏罚,使地方上出现了一批廉洁自律、忠于职守、勤于政务的长吏,也使北方在战乱后的荒残场面很快得以改变,出现了官民都有所积蓄的新气象。
3、崇尚节省
曹操崇尚节省。王沈在《魏书》中说他“雅性节省,不好华美,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那么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曹植的妻子因“违制”穿锦绣衣服而被活活“赐死"。而且,曹操在临死前的遗嘱中也说:“统一事业还没有完成,丧事一定要从简”[1].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汉末年崇尚奢侈浮华的腐朽社会风气。
4、屯田制和租调制
除了上述的政治举措外,为了到达“强兵足食”的目的,曹操在经济上那么实行屯田制和租调制。屯田是曹操鉴于董卓的烧杀和军阀混战,,先在许昌附近后在其他州郡,普遍推行屯田制度,招收流民,开荒消费。此举收效甚大,“数年中,仓储积粟,所在皆满"。实行屯田制,既解决了军粮缺乏之难,亦促进了农业消费。而租调制的施行又较东汉时的剥削量相对减少,自耕农的负担也有所减轻,,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能明古学,精通兵法
曹操生当战乱之世,一生主要在战场上度过。他亲自参加了大小近五十次战役,征战足迹普及大半个中国。他很会用兵打仗,《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变化如神。”在战争中,他不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擅长采纳众人之谋,正确分析敌我形势,制定战略战术,变被动为主动,以弱胜强,先后获得了官渡之战、柳城之战、,学习古人的战争经历。整理注释了《孙子》十三篇,流传至今,极有价值。他写了大量军事著作, “自作兵书十余万言”,对古代军事理论做出了奉献。可惜他的兵书亡佚殆尽[2](P85).
三、文学上的成就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本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既擅长书法,又长于音乐,而且还精通围棋,尤其在文学方面更是有很深的造诣。史称其“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并说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在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抱负方面,以乐府旧题写出了不少风格清新、质朴感人,很有气魄的优秀诗篇。后世品论他的诗,有“古直”、“悲凉"之慨,又有“气韵沉雄”之赞,还有“豪迈纵横,覆盖一世”之誉[3](P 298).比方其五言诗《蒿里行》是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以后军阀混战的现实生活写景;《薤露行》真实地记述了董卓纵兵焚掠洛阳后的残破景象和当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因此,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中这些著名诗句,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对完成统一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
曹操评价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