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执教《万里长城》课堂教学实录
第 一 课 时
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登-—
生:(齐读)万里长城
师:一起去看-—
生:(齐读)万里长城
师:一起用心去感受和理解我们的——
个句子,大声读!
生1:(朗读)“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上下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我读了这句话,体会到了长城的长,还体会出它的气魄宏伟。
师: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生1:(朗读)“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的崇山峻岭上。”
师:体会得真不错!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朗读)“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上下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1:巨龙很长,长城它也非常的长。
师: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一样的地方。
生2:巨龙很大,很高。从它的高上下低、蜿蜒曲折可以体会出长城像巨龙一样高,一样蜿蜒曲折。
师: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一样的地方。它们都是高上下低,蜿蜒曲折。
生3:长城和巨龙的特点都是:气魄很宏伟。
师:你从气魄方面找到一样的。真好!这个一般的人是找不到的。
生4:我觉得巨龙就像中国一样,它跟长城一样,都是坚强、刚毅、庄重的.
师:哎!体会得真好,你从长城和巨龙的象征意义上找到一样的地方。真会读书!
生5:龙是很灵敏的,而长城也一样,我看出它是随着山势高上下低、。
师:你也是从姿势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
生6:人们看到龙都无不赞叹,人们看到长城也会无不赞叹.
师:好啊!,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
生:没有。
师:是的,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它却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宏伟,那样坚强,那样刚毅,,读这个句子是不是会有别样的感觉了?
生:(自由读此句.)
师:把你此时此刻感觉到的,大声读出来——
生1:(朗读)“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上下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师:不错!听得出每个字你都在用心得读!
生2:(朗读)“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上下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师:好样的!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呀!
生3:(朗读)“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上下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师:一条沉睡的巨龙在你的朗读声中腾空而起!太好了!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上下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师:继续说,还有哪个句子令你感动,令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它。
生1:我很喜欢最后一句话。(朗读)“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你也读得确实了不起。
生1:因为我去过长城,我读了这句话,我心中无比感动。我觉得长城确实坚强、刚毅、庄重,而且当时我也赞叹长城了不起。
师:你看,这就是活读书啊!把自己的生活积累调出来,读懂课文,甚至读透课文。这叫真读书,这叫活读书。同学们,请闭上眼睛——
生:(闭眼听课。)
师:随着王老师的描绘,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谁?在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民百姓,有地位崇高的国家元首;有肢体健全的正常人,也有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他们来到长城脚下,一步一步地开场了庄严地攀登。睁开眼睛!把你看到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写下来。
生:(按照练习设计的要求开场写话,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在这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当中,你看到的是-—
生1:(读话)一位双腿残废的……
师:等等,等等,双腿残疾,不要说残废.
生1:(继续读话)一位双腿残疾、饱经风霜的八旬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写得好!你再想像一下八旬老人,白发苍苍、饱经风霜,他会怎么赞叹长城?他的那个话该怎么读?得读出老人的味道。
生1:(再读)一位双腿残疾、饱经风霜的八旬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像个老人了。(笑)尽管声音
王崧舟《万里长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