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淤泥质海岸与沉积地貌
目前,海岸类型的划分国际上虽无统一的标准,但按其海岸物质的组成一般可划分为基岩海岸、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等4 种类型。其中,前两者主要是以波浪作用为主(高能环境)形成的海岸类型,而淤泥质海岸则主要四、淤泥质海岸与沉积地貌
目前,海岸类型的划分国际上虽无统一的标准,但按其海岸物质的组成一般可划分为基岩海岸、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等4 种类型。其中,前两者主要是以波浪作用为主(高能环境)形成的海岸类型,而淤泥质海岸则主要是受潮汐作用,在低能环境下形成的。
(一). 淤泥质海岸的主要特征
淤泥质海岸主要是沿平原外缘发育的低缓平坦的海岸,其组成物质主要由粉砂和淤泥构成(D<)。沉积物的分布与沙质海岸相反,即自高潮滩到潮下带上部,物质从细到粗变化。海岸特征主要表现为:岸线平直,岸坡平缓,浅滩宽广。其海岸发育地貌与沉积的特征均反映了潮流作用的特点。
淤泥质海岸由三部分构成,自陆向海分为:
沿岸海积或冲积平原
潮滩(潮间带浅滩,坡度约1‰)
水下岸坡(位于潮滩以外,‰)
淤泥质海岸的形成条件:
物质供应丰富
水域相对平静
(二). 岸滩结构与沉积地貌
(粉砂)淤泥质(平原)海岸的主要地貌单元是潮滩。受潮汐作用造成水位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潮滩在动力作用、地貌和沉积上具有分带特征。
1. 潮上带(超潮滩)
位于大潮平均高潮线以上,滩地一般已成为垦植的地带。沉积物主要为淤泥或粘土质淤泥,高潮线附近常发育有由贝壳碎屑及粉砂、细砂组成的一种沿岸堤(贝壳堤)。故根据其位置可判断海岸线变迁的情况。
2. 潮间带(潮坪、潮滩)
位于大潮平均高潮线与大潮平均低潮线之间,按其滩面高程尚可细分为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沉积物主要为淤泥、粉砂。滩面多发育有潮(水)沟。
3. 潮下带
大潮平均低潮线以下,是潮滩向下延伸的地带,属水下岸坡。
五、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
珊瑚礁海岸
红树林海岸
(一). 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是由较高级的腔肠动物造礁珊瑚的骨骼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和贝壳胶结形成的大块有孔隙的钙质岩体。
温暖的海水(25℃~30 ℃最适宜)
充足的光照(0~20M深)
适宜的盐度(34‰)
适宜的附着基底
较高的透明度
岸 礁: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水深很浅的珊瑚平台。
堡礁:呈堤状分布于离岸较远的地段,与海岸之间隔着平浅的泻湖。
环礁:在平面上呈环形的珊瑚堤,中间围着泻湖。
(二). 红树林海岸
由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边的一种海生植物------红树组成的丛林海岸。(主要生长于背风、浪小的潮间淤泥浅滩上)
生长环境:
适宜的水温( 25℃~28℃)
淤泥质潮滩(高水分、高盐分、富含有机质及硫化氢与钙质、缺氧环境)
处于低能环境
一般组成红树林海岸的以广义红树林为主。这些植物在世界上共有200多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尤其是赤道热带,海岸的红树林种类多,生长茂密,多为高大的乔木。亚热带的红树林多为灌木丛林,种类较少。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海南岛,种类较多,树型也较高大,如它东北部和北部的东寨港、清栏港、儋县等地的树高可达5-lOm,个别超过15m。向北随着气温的降低,红树种类减少,树型也变得低矮稀疏,到了福建北部福鼎附近海岸,树高只有1m左右,成为灌木丛林。
红树林海岸的演变 :
红树林形成后阻滞了波浪和潮流对海岸的冲刷,促进了淤积作用,使林下泥滩不断淤高,地下水位下降,土壤逐渐疏干、变淡,红树植被也渐渐被半红树植物所代替。原来的盐沼泥滩变为坚实的土壤和泥炭层,地面长草,潮汐一般不能到达。此时红树林海岸便转化为滨海平原。
(三)、生物海岸的生态环境、效益与保护
珊瑚礁(岸礁)有削弱波能及保护海岸的作用,岸礁部位相当于水下岸坡的上部,波浪进入岸边之前,必须通过岸礁带,这样波浪就逐步消能,海岸便得到保护。
珊瑚岛是海洋中的绿洲,这里生物繁盛,不仅有茂盛的植物,而且带来繁多的鸟类,以及由鸟粪堆积而成的磷矿,如我国南海诸岛中的磷矿,解放以来累积开采量达100万t以亡。大洋中珊瑚岛的鸟粪层更厚达30mo
珊瑚岛还有着美丽的海洋风光,不论水上或水下都可成为良好的旅游资源。同时它又是渔民的捕鱼场所,或是歇息、补给与避(台)风地点。
水下珊瑚礁区,是海洋生物最活跃的生长与繁殖场地,形成以珊瑚为主体的生物群体,繁衍着各种有经济价值的鱼类、虾蟹类、海藻、贝类、海参和海龟等。可为人类提
第七节海岸地貌3淤泥质海岸地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