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美在自然美在文学.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美在自然美在文学.docx美在自然美在文学
乃迪先生从事科普创作凡 40 余载,著述颇丰,可谓洋洋大观。观其佳作《 21 世纪 10 万个早知道》农业卷,又有新发现。先生每谋篇布局,皆有独到之处:或用典,或征引,或论证,或描绘,读之妙趣横生,品
美在自然美在文学
乃迪先生从事科普创作凡 40 余载,著述颇丰,可谓洋洋大观。观其佳作《 21 世纪 10 万个早知道》农业卷,又有新发现。先生每谋篇布局,皆有独到之处:或用典,或征引,或论证,或描绘,读之妙趣横生,品之韵味无穷,可以说达到了构思缜密、笔力精湛的创作佳境。
从事科普创作是一个艰苦的劳动,是一个被人们认为是 “雕虫小技,壮夫不为 ”的行当。它的题材广泛,需要的知识较为宽泛,有时候还需要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掌握不同层面的科技知识和文学知识。科普的题材,枯燥乏味者居多,若想赋予生命力,使其既读之有趣,品之有味,又能使读者获得科普知识,得到审美享受,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须有创作激情,无激情无以谈灵感。只有把一片深情注入那些毫无生命的科普题材,才能使我们的科普创作渐入佳境,这正是几代科普作家为之呕心沥血,矢志追求的境界。而乃迪先生的科普创作之所以能臻于炉火纯青,除去和他热爱生活,积淀殷实,通古博今,驾轻就熟分不
开,我以为最主要的还是一个 “情”字了得,只有情入笔端,才能写出优美的文字,只有胸怀锦绣,才能口吐珠玑,显出语言词藻之美。这恐怕也是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区别。
阅读乃迪先生的科普作品,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自始至终透出古典的朴素美,体现了古代文论家倡导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現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追求自然美和古朴美。用古代文论家刘勰的美学思想来概括,就是美在自然,美在文学。乃迪先生认为,在创作中,一定要摒弃矫揉造
作,还自然美于原貌 ;但还应注意作品的可读性。用这种审美观点要求科普创作,就必须注意文采。古代先贤的著作所以成为文章,就因为有文采。可是我们普通的科普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经常就事论事,文章内容死板,也就是缺乏文采。而乃迪先生作品讲究炼字炼句,不说灿若披锦,却也堪称文采飞扬了。仅就文中标题剖析几例便可见一斑。比如《小牛才
露尖尖角》,将古诗名句赋予新意,立意小巧 ;《太行参荣归故里》 ,《美人松乔迁田园》,借鉴古代章回小说回目的写法,读之朗朗上口,令人耳目
一新 ;再比如《小地球人去楼空》 ,《疯牛病销声匿迹》 ,《绒山羊水涨船高》等文章标题,以拟人化的笔法读之妙趣横生。凡此种种都体现了乃迪先生立足于科普,着眼于文章,极力追求完美的创作初衷。
科普创作从一定意义上说,与纯文学创作又有本质上的不同。科普作品讲究的是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一定要用华丽的词藻去哗众取

美在自然美在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青松松
  • 文件大小12 KB
  • 时间202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