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30页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
(一)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
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呼吸道Ag、细胞自身抗原暴露、
交叉抗原成分、 IC沉积 →自身免疫
细胞增生与转化
细胞凋亡
病毒基因整合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30页
抗病毒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IFN, NK细胞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定义: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的多种细胞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体细胞等),产生
的抑制病毒增殖的糖蛋白。
分类:
IFN类型
主要来源
特点
I型
αIFN
人WBC
抑制病毒作用I>II
βIFN
人成纤维C
II型
γIFN
TC
免疫调节作用II>I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30页
作用机理 不是直接杀灭病毒
IFN → 细胞基因 → 抗病毒蛋白
(蛋白激酶, 磷酸二脂酶, 2’-5’腺嘌呤核苷合成)
↓自身和邻近细胞
降解病毒mRNA
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抑制病毒组装、释放
↓
抑制病毒复制
中断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
↓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30页
生物学活性:
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感染、阻止
病毒在体内扩散、促进痊愈;
调节免疫功能;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IFN作用特点:
产生早;
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
IFN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只对病毒起作用,
不影响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30页
NK: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特点:不受MHC限制、不依赖Ab;
可通过多种途径活化;
杀伤机制:NK→接触靶C→释放穿孔素、TNF
→破坏受染C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30页
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特异性Ab
- 中和Ab、非中和Ab;
- IgM、IgG、IgA;
中和Ab作用机制:
i. 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吸附细胞;
ii. 病毒+中和Ab→IC→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iii. 包膜病毒+中和Ab→IC→激活补体,溶解病毒;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30页
IgM、IgG、IgA特点比较:
IgG: MW小,可通过胎盘;
出现较晚,维持时间长;
中和能力比IgM强;
IgM:MW大,不能通过胎盘。
出现最早;
中和能力不如IgG强,固定补体能力强。
IgA:分泌型IgA(SIgA),粘膜固有层浆细胞
产生,在局部中和病毒,阻止病毒从局部
粘膜侵入,局部免疫起主要作用。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30页
细胞免疫:
主要靠CTL、致敏TC释放的多种淋巴因子发挥作用
CTL作用机制:
①分泌穿孔素(溶C素)
在受感染的靶C膜上形
成小孔/通道→ C受损。
②分泌细胞毒素
CTL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C裂解或凋亡
↓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30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30页
淋巴因子:
致敏TC(CD4+TC)
↓
CK(γ-IFN,TNF,IL-2等) →TC(CTL,Th),NK,巨噬C
淋巴毒素→直接破坏V;
巨噬C趋化因子, 移动抑制因子, 活化因子
↓
吸引巨噬C,集中于V感染部位,限制V扩散、吞噬、
杀灭V。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30页
免疫病理作用: 涉及II,III型超敏反应
C表面的V-Ag
细胞暴露的自身抗原
CELL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损伤宿主C
↓
→
↗肾毛细血管基底膜→蛋白尿,血尿
V-Ag+Ab → 关节滑膜→关节炎
↘肺部→支气管炎、肺炎
A.
B.
IC
→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30页
(三)抗V免疫持续时间
获得持久免疫的原因:
V引起全身性感染,并有明显的病毒血
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