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起源
原始人在最初的生产活动中,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自然难免会误食一些有毒或有剧烈生理效应的动、植物,以致引起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就形成对某些动、植物可食、某些不能食的认识。接着慢慢地,他们又发现如果人有干膜质,宿存;雄蕊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状。胞果卵形,盖裂,包裹在宿存花被内。
环境:栽培。
用途:清热止血,治痢疾、痔疮出血。花和种子水煎服或搞碎外用。
鸡冠花
别名:鸡冠
第十二页,共31页。
外观:多年生肉质草本,高40—150厘米。茎直立,有分枝,圆柱状,中空。叶为羽状复叶或上部三小叶,或为单叶,肉质对生;小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6—10厘米,宽3—6厘米,两端圆钝,边缘具圆锯齿,圆齿基部易生芽孢体,长大后落地即长成一新的植株;小叶柄长2—4厘米。圆锥花序顶生,长10—40厘米;花下垂,花萼钟状而肿胀,纸质,—4厘米,淡褐色或紫褐色;花冠高脚杯状,长达5厘米,基部肿胀,向上狭缩成管,顶端4裂,裂片淡红色或淡紫色;雄蕊着生花冠基部,花丝长,雄蕊8枚排成2轮,心皮4枚、分离。蓇葖果包在花萼及花冠内;种子小,多数。
环境:野生或栽培。
用途:止血、拔毒。鲜叶捣碎外敷。
落地生根
第十三页,共31页。
外观:肉质植物,常丛生,灌木状。茎直立,老茎下部近木质化,稍圆柱形,其余均掌状,扁平;散生小瘤体;小瘤体上簇生长1~3厘米的锐刺。叶钻形,生于小瘤体的刺束下,早落。花单生于近分枝顶端的小瘤体上,鲜黄色;花被离生,外部绿色,向内渐变为花瓣状。浆果卵形或梨形,长5~8厘米,紫红色,无刺。
环境:栽培。
用途:根及全株药用,能健胃、利尿、消肿解毒。
仙人掌
别名:仙巴掌、仙人扇,霸王树、玉芙蓉
第十四页,共31页。
外观:多年生草本,有细长的匍匐茎。叶数个全部基生或有时1—2生茎下部;叶片肾形,不明显的9—11浅裂,边缘有牙齿,两面有长伏毛,下面常红紫色或有斑点。圆锥花序稀疏;花梗有短腺毛;花不整齐;萼片5,稍不等大,卵形;花瓣5,白色,3个小,卵形,有红斑点,下面2个大,披针形;雄蕊10;心皮2,合生。
环境:生于海拔1900米以下山地阴湿处。
用途: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耳炎等症。直接摘叶揉软堵塞耳朵外耳或水煎汤服。
虎耳草
别名:疼耳草、矮虎耳草
第十五页,共31页。
外观:多年生匍匐草本,纤细伏地,节上生有须根,淡绿紫色,无毛或稍被疏毛,单叶互生,叶片圆形或肾形,先端圆,基部深心形,边缘有粗(宽)钝齿,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冬天气温低时,可带有红色,无毛或有疏毛;具掌状脉,基部鞘状、无托叶。单伞形花序或2~3个伞形花序腋生,上有3~6朵紫红色无柄小花;总苞片2,卵形,宿存,长与花略相等;萼片截头状;花瓣5,卵形,雄蕊5,短小,着生于花盘周围;雌蕊子房下位,心皮侧向压扁,有网纹,每侧有2棱,花柱2,较短,柱基不明显。双悬果扁圆,光滑,有较明显的主棱和次棱,主棱间有隆起的网状纹相连,花柱宿存。花期二季,果期秋季。
环境:生存于路旁、田边等阴湿处。
用途:清热解毒、止血、利尿、活血祛瘀。全草揉碎出汁止血;全草净后水煎服。
积雪草
别名:崩大碗、落得打、马蹄草、铜钱草
第十六页,共31页。
外观:多年生草本,高45-120cm;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枝,被白色短绵毛。单叶,互生,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深裂,两侧2对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中间又常3裂,裂片边缘均具锯齿,上面暗绿色,密布小腺点,稀被白色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茎顶部叶叶全缘或3裂。头状花序排列成复总状,总苞卵形,密被灰白色丝状茸毛;筒状小花带红色,外层雌性花,内层两性花。瘦果长圆形、无冠毛。花期7-10月。
环境: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
用途: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
艾草
别名:艾蒿、艾叶、蒿枝、青
第十七页,共31页。
外观: 唇形科植物,根茎横生地下。全株青气芳香。叶对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后结暗紫棕色的小粒果。
环境: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
用途: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
薄荷
别名:野薄荷、夜息香、银丹草
第十八页,共31页。
外观:多年生草本。托叶白色,具长尖,有稀疏的线状齿;叶柄长2~8厘米,上端有狭翅。花梗长6~12厘米,中部有线状小苞片2枚。花两性,花萼5,披针形,长5~7毫米,附属物上常有钝齿;花瓣5,紫色,倒卵状椭圆形,,距长约7毫米;雄蕊5;子房上位,1室,柱头三角形凸状。蒴果长圆形,裂瓣有棱沟,长6~10毫米。花期4月。果期5~8月。
环境:生长于山野、路旁向阳或半阴处。
中草药的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