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
东莞中学语文科张兰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后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录及其读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其变化与进步主要表现为政治性的逐渐淡弱和人文性的增强,尤其是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影响强有力的注入,彻底改变了十七年与文革时期对鲁迅文本的革命化阐释。本文旨在梳理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的历史状况,,并对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实践提出建议。
关键词:鲁迅作品;中学语文教材;反思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几乎是作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的典范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尝试新文学创作仅仅两三年时间后,国内各书局和各省教育厅及一些著名学校,就开始在他们各自编写的国文或者国语类课本中,选编已经发表出来的鲁迅作品。建国以后,鲁迅作品的选编在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呈上升的趋势,甚至有很多作品得到国共两党的政权的共同认可,就是在政治矛盾十分敏锐的文革时期,鲁迅的作品也大受选编者欢迎。当然这一时期鲁迅的作品同其他许多文学作品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选编者扭曲地读解其中的精髓,造成这一时期文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日趋健全,在中学语文选编过程中对鲁迅作品仍表现出特别的偏爱。在科学删减的基础上,又新选了不少篇目,体现了选编者的时代意识和文学眼光,在保证鲁迅经典性作品基础上,又考虑到广大师生的接受难易程度。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教材改革显示,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数量已经减少。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史和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走向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本文旨在梳理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鲁迅作品的选编和教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语文教学开始有了自己的体系,在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鲁迅作品也渐渐摆脱了政治任务的“枷锁”,向人文教育迈进,并在实践中开辟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
(一)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
1978年随着《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第一次把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也是中》选入教材,同时与“文革”时期相比,增选了散文《雪》《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风筝》《鲁迅自传》《范爱农》,小说《呐喊〈自序〉》,杂文《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人生识字胡涂始》等。删掉了小说《风波》、散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和时代特色较强的杂文《我们不再受骗了》、《答北斗杂志社问》《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这一时期教材总共收入了鲁迅作品30篇,其中小说9篇、散文8篇、杂文13篇,其中《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鲁迅自传》五篇属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选入;《风筝》一文,曾在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这是该文相隔半个多世纪后第二次入选。但1982年对这套教材进行修订时又删掉了《风筝》《范爱农》《雪》《人生识字糊涂始》《一件小事》《铸剑》《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此次修订后,教材中的鲁迅篇目共有18篇,数量更趋于适中。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雪》《铸剑》却被删掉了。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总体上是对“文革”前17年大部分选目的恢复。
教学内容上开始全面清理“文革”时期的错误观点,“拨乱反正”,“正本清
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