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概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后来果真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其次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恳求出访南越劝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念,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宏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昂扬,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创作背景
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望蓟门》诗词鉴赏2
《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一去:一作“一望”。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危旌:高扬的旗帜。
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后终以公封定远侯。
论功:指论功行封。
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恳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译文
登上燕台远眺不禁感到震惊,笳鼓热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覆盖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译文1:
一到燕台地界,远远望见蓟门,我的心情特别兴奋。军营中响着萧声和鼓声,生气勃勃而士气大振。万里积雪,寒光闪闪,曙光映照着边塞,高高的军旗迎风招展。战场的烽火连接着胡地,海滨崇山蜂拥着蓟州古城坚如石盘。我虽然不是少年即请缨杀敌的志士,但看到此情此景,也踌躇满志,想要建立军功奔赴前线。
译文2:
一到燕台远眺,我就暗暗惊讶;笳鼓热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覆盖冷冽寒光;边塞曙光映照,高高旗旌飘动。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第
2022年《望蓟门》诗词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