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
第一页,共25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已知最具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如果接触了麻疹病毒,几乎所有未接受免疫的儿童都将感染麻疹;多发生于冬春两季。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卡他症状、口腔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sing panencephalitis, SSPE),病后相当长时间( 可达数年以上)后可出现脑炎症状、体征,发病后先有数月的进行性痴呆,脑炎症状呈进行性恶化,出现肌阵挛等表现,最后昏迷、发生去大脑强直、死亡。脑脊液、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极高,脑组织中可分离出麻疹病毒。
第十一页,共25页。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良。
2. 多核巨细胞于前驱期至疹后一天,取患儿眼、鼻、咽分泌物涂片,瑞氏染色, 可见多核巨细胞,有助于诊断。
3. 病毒分离取前驱期、出疹期患儿鼻咽分泌物、血、尿,分离麻疹病毒。
4. 血清抗体双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增高以及麻疹特异性IgM有诊断意义。
第十二页,共25页。
鉴别诊断麻疹应与常见出疹性疾病相鉴别,分别叙述如下:
: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风疹的疹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阵风似的,“风疹”也因此得名。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播。多见于1~5岁儿童,8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患。 重点应与轻型麻疹相鉴别。皮疹为稀疏色淡斑、丘疹,1~2天内即消退,不脱屑、不留痕。同时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很少并发症,预后好。测血清特异抗体可助鉴别。
第十三页,共25页。
: 也叫婴儿玫瑰疹,是由人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1岁以内为主。临床上以突起发热,热退出疹为特点。
表现为骤起高热,持续3~5天,而突然下降,可伴发高热惊厥,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热退时或热退后出现皮疹,呈散在玫瑰色斑丘疹,以躯干为多,1~2天即自动消退,疹退后一般不脱屑或留有色素沉着。发热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第十四页,共25页。
: 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可发生大片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多见于年长儿,尤以5—15岁居多。前驱期发热咽痛明显。1~2天后全身出现针头大小红疹,疹间皮肤充血,呈现一片猩红,压之退色。疹退后可发生大片脱皮,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显著。
第十五页,共25页。
: 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时常伴发各种类型皮疹。多发生于夏秋季。
表现:出疹前常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腹泻等,偶见黏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继而出疹,也有热退方出疹者。
特征:皮疹多样,大多为斑丘疹,也可为小疱疹、荨麻疹样。皮疹消退后不脱屑、不留痕。外周血象无特殊变化,或可有白细胞轻度增加。
第十六页,共25页。
如败血症、斑疹伤寒、药物过敏、过敏性皮疹、川崎病(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等亦须与麻疹鉴别。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皮疹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可加以区分。
第十七页,共25页。
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居室应常通风,因在阳光下或流动空气中20分钟麻疹病毒会失去致病力,但要避免病人被风直接吹到,为避免阳光直晒,可用深色窗帘遮盖,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温湿度,地面可泼洒一些水。
2、由于病人高热消耗较大,应鼓励病人少量多餐,进食一些流质、半流质饮食,多喝开水。
3、口腔应保持湿润清洁,可用盐水漱口,每天重复几次。
4、一旦发现手心脚心有疹子出现,说明疹子已经出全,病人进入恢复期。
第十八页,共25页。
5、高热护理 :前期、、清热解毒散等缓和的退热剂退热,把握热度不能降得过猛,以免剧烈的退热会使疹子发散不充分,头部可敷温湿毛巾,不主张大剂量药物降温,切忌酒精擦浴、冰袋降温
第十九页,共25页。
二、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
居家隔离病人如果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咳嗽加剧,鼻翼煽动,口周紫绀,四肢冰凉,脉搏细弱,心率加快,皮疹引退或出疹不全,声音嘶哑,哮吼样咳嗽,嗜睡或惊厥等症状,说明病人有其他合并症,应积极治疗,小儿的病情观察更应家长留心,防止延误治疗。 如果在出疹期疹子因受风寒,初而复没;或疹色紫黯,鼻翼喘憋,咳嗽加重均为并发肺炎征候。如果患儿出现频咳,声音嘶哑,甚至出现哮吼性咳嗽和呼吸困难为并发喉炎的表现。如果患儿嗜睡或烦躁、头痛、呕吐、肌张力增高甚
临床医学——小儿麻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