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
的原因及处理
第一页,共27页。
前言
定义:全麻苏醒期躁动(EA, emergence agitation;emergence delirium)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
的原因及处理
第一页,共27页。
前言
定义:全麻苏醒期躁动(EA, emergence agitation;emergence delirium)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出现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
EA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病人出现许多并发症
第二页,共27页。
流行病学
EA大多在麻醉苏醒期急性出现,多发生于拔管后十五分钟左右
儿童:EA多发生在拔管后3-45 min, 12-13%
成人:14±11min,%
老年人:发生率亦较高
相当一部分病人需要药物的干预
第三页,共27页。
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因素
麻醉前用药,如东莨菪碱、阿托品
东莨菪碱可致术后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
阿托品也可致术后瞻妄。
第四页,共27页。
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因素
静脉麻醉药
麻醉诱导药物与术后躁动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
氯胺酮:%
依托咪酯:%
硫喷妥钠:%
咪唑安定:%
第五页,共27页。
吸入麻药醉
地氟烷的发生率为55%
七氟烷为10%
第六页,共27页。
静吸复合麻醉
有研究表明单纯吸入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38%
复合组没有出现躁动的病例。
说明了静吸复合麻醉可以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第七页,共27页。
术后各种不良刺激是病人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最常见的原因
研究者发现各种不良刺激引起术后躁动的发生比例
%
%,
%,
%,
%
前三种刺激引起的多数是轻、中度的躁动,心理应激多数是中度的躁动
临床上发现缺氧也是术后发生躁动的原因只之一
第八页,共27页。
术后苏醒延迟的病人运用催醒药常会增加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如多沙普仑
纳络酮:其机制可能是纳络酮拮抗阿片类药的镇痛作用
第九页,共27页。
与麻醉相关的其他原因
快速苏醒:Cravero et al认为快速的苏醒所导致的EA延长了病人停留于麻醉复苏室的时间
肌松药的残留作用
术后止痛的不完善
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的不稳定:气道梗阻、低氧血症、低血容量、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钠血症、低血糖、脓毒血症等
低温,膀胱胀
第十页,共27页。
可能与手术部位有关,在耳鼻喉科手术、呼吸道、乳腺以及生殖系统等与情感关系较密切的部位进行手术操作
在儿童既往有耳、扁桃体、鼻、颈、喉等部位手术病史时,苏醒期躁动及情绪不稳发发生较高。
第十一页,共27页。
病人本身的因素
病人的年龄: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发生为多见
术前的焦虑状态,术前过度紧张
与生俱来的对麻醉药物的兴奋这可能与病人的遗传有关
既往有酒精成瘾、阿片类药物成瘾,麻醉苏醒期会出现类似戒断综合症
第十二页,共27页。
思考题
目前对躁动程度的分级标准,您知道有哪些呢?
第十三页,共27页。
一、五分躁动分级法
1 平静睡眠
2 清醒,平静
3 易怒,易激动
4 难以安慰,无法控制的哭喊
5 无法安静,迷惑,谵妄
评分为4分或5分的大多需要药物干预。
第十四页,共27页。
二、躁动程度
轻度:吸痰等刺激时稍躁动
中度:无吸痰刺激时也有挣扎,但程度不剧烈,不需要医护人员制动
重度:剧烈挣扎,需多人按住
第十五页,共27页。
三、镇静躁动分级法
:病人试图拔出气管导管或导尿管,翻过床栏,击打工作人员,在床上翻来翻去。
: 虽然经常提醒限制的条件,但是不能平静,需要身体制动,经常咬气管导管
: 适度的躁动,尝试着坐起来,听从口头指令
: 平静,很容易醒,可以服从指令
第十六页,共27页。
镇静躁动分级法
:难于唤醒,呼唤或摇动可以叫醒,但停止后又入睡,可以服从简单的指令
: 可以本能的移动,身体刺激可唤醒,但不能交流和服从指令
:对刺激没有或稍微有点反应,不能交流或服从指令。
第十七页,共27页。
躁动对病人的危害
病人本身:在病人躁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各种心血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