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试验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9期摘要:对扬麦18号小麦在特迟播条件下,研究不同播期、播种量对其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小麦生育期均相应推迟,全生育期缩短,但主要是前期营养生长期显著缩短,中后期生殖生长期则相对稳定。总叶片数减少,植株高度变矮,叶面积系数变小,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穗数不足,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迟播小麦随着播种量加大,叶面积系数、干物重、有效穗数等群体质量性状改善,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增强群体质量性状,弥补个体性状瘦弱之不足,有利于提高迟播小麦产量。本试验最迟播的两个处理(11月22日和11月29日)最高播种量18kg/667hm,同播期下产量也最高。但极端迟播,即使增加播种量对增大群体、提高产量的作用也越来越小,11月底是小麦播种的最迟极限。关键词:小麦;迟播;播种量;生育特性;产量在稻麦两熟耕作区,为保证水稻产量,往往牺牲小麦最佳播种期,而且由于规模种植的发展、极端天气影响、机械动力及劳动力不足等诸方面因素,小麦迟播成了必须面对的共性问题。2015年秋播我地遇罕见的连阴雨灾害天气,小麦播期大幅度延迟。笔者等因势而为,选用扬麦18号小麦,在特迟播条件下,进行播期、播量试验,研究播期播量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对迟播条件下的小麦生产提供对策参考,从而实现稻麦两熟双高产。1 材料与方法本试验于2015~2016年在扬中市三茅街道指南村进行,土壤类型为砂壤土,前茬水稻,土壤肥力较好。 供试材料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8号。 试验设计试验设播期和播种量两个因素。播期以当地最适播期的下限为起点,直至传统最迟播期11月底,设4个水平,分别为11月8日、11月15日、11月22日、11月29日;播种量设3个水平,分别是12、15、18kg/667km。共12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长10 m、宽5m,面积50m,随机区组排列。 栽培措施板茬人工开行条播,人工盖土,行距30cm,播幅10cm。简化施肥,共施肥3次,纯N18kg/667hm,基肥:蘖肥:孕穗肥=5:2:3;磷钾肥各6kg/667hm一次性基施。病虫草害防治措施等与大面积生产相同。 调查方法每小区固定2个点,每点长1m,系统考察茎蘖动态,记载小麦物候期;考察叶面积系数、干物重;成熟收割前,调查有效穗数;每个取样点随机抽取60穗考种,测定千粒重。每个小区选1个点,每点收获5m小麦晒干后计算实际产量。2 特迟播种对不同播种量处理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各处理产量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播期对不同播种量的各处理,产量影响很大。在适播期边缘的11月8日播种的,12、15kg播量均可获得400kg/667hm的产量;11月15日播种的,15、18kg处理产量350kg/667hm左右。说明在本年度气候条件下,加大播量,小麦播期也可略迟至11月15日。但,随着播期的再延迟,不同播种量的各处理产量显著降低。11月22日播期的平均产量比11月8日的减产124kg/667hm,%。11月29日播期的平均产量只有200kg/667hm左右,已经接近小麦生产的经济指标的边缘,也即11月底是小麦播种的最迟极限。从产量构成因素看,播期推迟,有效穗下降最为明显,实粒数也有下降,而千粒重下降较少比较
迟播条件下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生育特性及产量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