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抓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
这一则传闻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
“宵夜。”他心中大惊,赶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不是常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宫女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并传令京城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似乎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宫廷人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非常兴奋,就传旨照东方朔的方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喧闹特别。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宫女元宵听到喊声,最终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喧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真安然无恙。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根据我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即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因此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
为“下元”。因此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
据考证,元宵节的来历,有说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亦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饥馑和瘟疫。
据说,汉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竟奇迹治愈,于是起先建太乙祠坛祭祀,每逢正月十五夜以继日,以盛大的灯火祭祀。每到正月十五元宵夜,汉武帝就来到甘泉宫,主持祭祀泰一神的活动。这一活动后人被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节又称灯火节,在南北朝时,灯火非常盛行。正月十五闹花灯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气洋洋的气氛,被人们称作良辰美景。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徜徉灯市,来领会“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的节日氛围。元宵节风俗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分,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嬉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实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与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与风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