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①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②学生结合 “资料袋 ”和课外收集1页 共21页
(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e. “喜踏岷山雪 ”
学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出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 “红军第一方面军 ”,毛主席为什么却说 “三军过后 ”呢?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 ”三军 ”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④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 “征难图 ”?
明确: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①熟读成诵。
②书写生字。
③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
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