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水学
目录
一、前言
二、建筑风水学
三、居家风水学
四、购房风水学
五、风水故事及实例
六、后记
第一部分、前言
风水学,是远古时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发明的一套学说。我国的风水学是建立在周易阴阳五行的基础之上的,虽然现代科学高度发达,但趋吉避凶的风水学说仍然深受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只不过现代的风水学在周易的基础上更加融合了养生学、物理学的因素。
因此,在家居生活中可以适当的考虑一下风水,但也不易钻牛角尖,把风水奉为神明。
风水学概念和发展史
对于风水一词,《辞海》的定义是:“风水是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近年来学者们对《辞海》的定义持不同见解,主要倾向是不同意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潘谷西教授在《风水探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阴宅,涉及住宅方面的称为阳宅“。最近台湾学者又提出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看来,风水大有被抬高扶正的趋势。
风水学概念和发展史
在论及风水界时,我们既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有关阴宅与阳宅的理论与实践系统的理论,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
先秦是风水学说的萌发时期,魏晋是发展时期,南朝是顶盛时期,唐宋是泛滥时期。建国以来,风水学在理论上受到沉重打击,并且受国情影响发展缓慢,实践中却还不断在运用。改革开放后,随着与素质的提高,对风水的理解重视,逐步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使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风水学概念和发展史
第二部分、建筑风水学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等构成了中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它是关于“理”,“数”,“气”,“形”的理论体系。
风水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势加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加活力。
现代风水学的十大原则
一、整体系统原则
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点。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20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它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
二、因地制家原则
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人可长寿。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架空式竹楼居住。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徒。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
中国现存许多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湖北武当山是道教名胜,明成祖朱棣当初派三十万人上山修庙,命令不许劈山改建,只许随地势高下砌造墙垣和宝殿。
中原内部培训资料——建筑风水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