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防御阶段(~)
一、日寇全面侵华的开始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三、国民党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
四、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
七七卢沟桥事变
既定国策
根本原因
国共两党的态度战略防御阶段(~)
一、日寇全面侵华的开始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三、国民党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
四、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
七七卢沟桥事变
既定国策
根本原因
国共两党的态度
共:七八通电,号召
“全民族抗战”
蒋:庐山讲话,“准备
抗战”(口头)
开始全民族抗战
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结果
概述
基本特征
三条线索
一对主要矛盾
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
三个发展阶段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日本帝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战略防御 • 相持 • 反攻
全民族抗战
国
共
全面 敌后
片面 正面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统治集团为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加紧推行经济军事化政策和扩军备战,使军事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飞速发展。军火工业的发展速度尤为惊人,1937年与1931年相比增加近8倍。1936年广田内阁成立后,制定了更为庞大的扩军备战计划。
1936年8月,日本统治集团举行“五相会议”,讨论通过了日本国策的文件---“国策基准”:一方面巩固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一方面向南洋扩张发展。这是一个侵略中洋战争的初步战略方针。“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
1937年的经济危机大大增强了德、日、意法西斯发动战争的迫切性,企图通过战争摆脱国内经济、政治危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正式建立
八一三事变蒋开始自卫战
七七事变,日全面侵华,
中共七八通电,蒋庐山讲话,均表抗战
作宣言(标志)
初步建立
1936年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标志)
1935年八一宣言,“停止内
战,一致抗日”
立方针;会后毛的报告,奠
定理论基础
1935年领导一二九运动,将
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高潮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凇沪会战
~
A
太原会战
~
B
平型关大捷
八路军115师
C
忻口阻击战
D
雁门关大捷
八路军120师
E
袭击阳明堡机场
八路军129师
F
徐州会战
1938年春
G
台儿庄战役
H
~
武汉会战
I
评价
败因:片面的抗战路线
阶级本性
敌强我弱
肯定:
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积极主动抗战,具有民族独立战争性质
结果:失败—、武汉失守为标志。
中国丧失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条件
战略相持阶段( ~ 44年)
抗战相持阶段
原因
标志
日
加强对沦陷区的殖民掠夺
政治诱降为主
军事打击为辅
共
集中主要兵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改变侵华方针
国
亲日派:建立汪伪政权
国
日
国
根据地的建设
共
亲英美派:国民政府内外政策发生转向
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破产;
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
中国:国民党---政权存在,说明主力尚存;
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
1937年7月到1938年3月,日本军费高达70亿日元,是1936年日本预算总数的3倍;黄金外汇储备由战前的388吨下降为25吨。加之美国对战略物资的限制,导致日本国内资源极为短缺。
在战线长达2000千米的正面战场上,200个师的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对峙。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了华北、华中两大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相当一批力量。
中共针对时局的对策
针对日寇
领导群众以各种形式的斗争,反殖民统治
百团大战(时间、目的、意义)
反扫荡(方针、战术、典范)
针对国民党
针对第一次反共高潮,提出24字方针
针对皖南事变,坚决回击
根据地的建设
政治:三三制原则;双减双交政策
经济:大生产运动
思想:延安整风运动
战略反攻阶段(44 ~ )
一、标志
局部反攻(1944年)
全面反攻(
战略防御阶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