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入文社会科学版)(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兴象”之“兴"字源语义的辨析熊开发(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1:3570228)[摘要]“兴象”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然而因其自身颇具多义性和复杂性,令人难以把握。而“兴象”之“兴”,最早是对曾经发生的某种宗教祭祀行为的形象描绘。正是由于“兴”与原始宗教活动的渊源关系,加之后来在此基础上衍变出的内涵丰富的多重意义,从而成为几乎最具中国汉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名词,进而也成为了一种人们用来理解诗歌和创作诗歌的重要方法。本文从字源学的角度辨析了“兴”所包含的多种主要意义,并分析了当“兴”与“意?‘感”“象”组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意义变化,希望可以借此更好地理解“兴象”。[关键词]兴;兴象;意兴;意象[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6)03-0088-06“兴象”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最早见于唐代殷瑶的《河岳英灵集》。他在序言中批评南朝诗人:“责古人不辩宫商,词句质素,耻相师范。于是攻异端,妄穿凿,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评陶翰诗曰“既多兴象,复备风骨”。评孟浩然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将“兴象”应用到诗歌批评领域。④自此之后,“兴象”概念逐渐出现于诗歌评论中,宋人论诗虽少使用“兴象”,然而宋人对于“兴”的不少精到的论述,实际上丰富了“兴象”的理论,如严羽《沧浪诗话》用“兴趣”“意兴”论诗,确立了宗唐抑宋的美学方针。以“兴象”论诗歌尤以明清为盛。明初高楝《唐诗品汇》认为,盛唐之诗最具“兴象”,盛唐以下的诗歌“声调、格律易于同似,其得兴象高远者亦寡矣。”胡应麟以“兴象”论诗尤多,如论“兴象”的重要性及其与格调的关系时说:“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则可寻,兴象风神无方可执”。“兴象”与“意象”既同又异,最关键的区别便在“兴”与“意”两字上。为了全面理解“兴象”这一极具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诗学用语,我们有必要对其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即兴象之“兴”做些简要的辨析。一、“兴”字源义辨析鲫(兴)④这一符号应该是非常逼真和象形的,它描绘的就是四只手或四个人共同抬着一个盘(凡)。这是远古的祭祀舞蹈,而且还是集体舞。四人共同抬着一个大盘,盘上摆放着大型的牺牲,协调一致地起落舞动着来到神或祖先之前。¨o古人把这种祭神活动描绘下来——这就是然(兴)的来源。从斌(兴)这种祭神活动中后来又是如何演变出了“兴”这一名词所意味和包含的复杂意义呢?㈢“典,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舁(声i),共翠也。”四个同时同力抬起,相互呼应,神圣中有默契,甚至还有感应,在“兴”的同力而起中我们看到“同”和“起”这两种作用力的存在,这也是“兴”的内涵中两个最突出的性质或意义。“兴”作为一项集体祭神的活动,“同”是一种基本要求,只有参与者同时投入、同时用力、同时发动等等,这一活动才能顺利完成。[收稿日期】2015—12—15[基金项目]国家财政部“海南文化软实力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编号:01JINl0005003)。[作者简介]熊开
关于“兴象”之“兴”字源语义的辨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