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胡建平
应用解剖
胸腔
由胸廓和膈围成,上界为胸廓上口,与颈部通连,下界借膈与腹腔分隔。胸腔内可分为三部分,即左右两侧的胸膜腔、肺和中间的纵隔。
胸膜腔
是由脏胸膜与壁胸膜相胸腔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胡建平
应用解剖
胸腔
由胸廓和膈围成,上界为胸廓上口,与颈部通连,下界借膈与腹腔分隔。胸腔内可分为三部分,即左右两侧的胸膜腔、肺和中间的纵隔。
胸膜腔
是由脏胸膜与壁胸膜相互移行形成的封闭性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呈负压,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两层胸膜间的摩擦。
胸腔病变
胸膜病变
膈肌病变
胸部外伤
胸膜病变
胸膜病变可有以下几种基本改变。
1. 胸腔积液、积气及液气胸
2. 包裹性胸腔积液、积气及液气胸
3. 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4. 胸膜肿块。
胸膜病变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胸腔内积聚过多液体(渗出性、漏出性、血液性、乳糜性),
常见病因:肺结核、炎症、癌转移、外伤。系统病变表现之一。心肾疾病、血浆蛋白过低。
游离性胸腔积液
少量:(液量达300ml左右)肋隔角变钝,透视下倾斜 病人体位可清楚显示液体。
游离性胸腔积液
中量:下肺野大片密度均匀影,其上缘呈外高内低孤线影,形成因素(胸腔负压, 液体重力,肺组织弹性, 液体 表面张力,照片体位)。
游离性胸腔积液
大量:患侧肺野大部分密度增高, 仅有肺尖透明,胸廓增宽,纵隔气管向对侧移位隔肌下降。
局限性胸腔积液
液体积聚于胸膜腔某一局部
包裹性积液
叶间积液
肺底积液
纵隔积液
包裹性积液
脏壁层胸膜粘连使积液局限,好于下部前、侧、后胸
壁,切线位上呈半圆形影,上下夹角为钝角,边缘清
楚,密度均匀。
叶间积液
积液局限于横裂或斜裂内,可单独存在或与游离胸腔积液同时存在,需要正侧位胸片全面观察表现为位于叶间裂部位的梭形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当游离液体进入叶间裂时,表现为三角形影,底向胸膜面。
肺底积液
积液位于肺底与隔肌之间,右侧多见,假隔肌升高,隔肌顶部外移,卧位时液体流出,肺野密度增高,隔肌位置正常。
气胸及液气胸
气胸
空气进入胸膜腔,多见于穿通伤、手术、穿刺、人工气胸、肺大疱破裂等。
直接征象---肺组织受压,其受程度与气体量多有关,少气胸带区透光度大,内无肺纹。气胸带的宽窄决定于气体量的多小,大量气胸时,内带为压缩的肺,呈密度均匀软组织影。
间接征象----纵隔、横膈移位。
液气胸
胸腔内液体和气体同时存在,多见于支气管胸膜漏、外伤、手术后及胸腔穿刺后。
表现:立位片可见横惯胸腔的气液平。
胸膜增厚、粘连和钙化
多见于炎性纤维素渗出、肉芽组织增生、外伤出血机化。
局限性---肋膈角变钝,膈肌运动轻度减弱。
广泛性---肺野密度增高,胸廓塌陷,肋间
隙变窄。
胸膜肿块
胸膜肿块多见于胸膜原发或转移性肿瘤,如胸膜间皮瘤(良性及恶性)也可见于非肿瘤性病变。
恶性病变可表现为胸膜厚薄不均或呈多结节状。
炎性病变多呈均匀一致的强化。
胸膜间皮瘤
胸膜的原发性肿瘤,年龄多在40岁以上,性别无差异,与石棉接触者的发病率较一般人高。 以发于脏层胸膜多见,可位于膜胸腔任何部位。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良性间皮瘤以局限型多见,结节状,由梭形细胞构成,基实丰富,血供丰富,质坚实,包膜完整。恶性间皮瘤以弥漫型多见,胸膜弥漫增厚及多数大小不等结节,质地坚韧,包膜不完整,常伴有血性胸水和侵犯纵隔及肋骨。
胸闷、胸痛、气短,有的病例有肥大性骨关节病表现。
影像表现
(一)局限型: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大小不一,软组织密度,边缘光滑,分叶状少见,偶见点状钙化,呈钝角与胸壁相交。部分病例有蒂。少有胸腔积液及肋骨破坏。
(二)弥漫型:广泛胸膜增厚,胸膜面多个大小不等结节,明显的不能自行吸收的胸腔积液。无纵隔移位和肋间隙改变。可见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及肋骨破坏。
胸膜转移瘤
胸膜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为转移瘤,常见的有肺癌、乳腺癌、胸腺癌、胃肠道癌等。累及脏层和壁层胸膜,单侧或双侧。
原发瘤症状外,常有胸痛、胸闷、气促。
X 线 表 现
(一)胸膜面的局限或弥漫性结节影,较小,纵隔和肺门的淋巴结增大。
(二)或多或少的胸腔积液,但纵隔移位不明显,肋间隙常增宽,横膈下移。
(三)肋骨破坏较多见。
膈 肌 病 变
胸腹膜裂孔疝
又称腰肋三角区裂孔疝或Bochdalek疝,为先天性,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左侧。裂孔大小不
胸腔和胸膜病变-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