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
教育:
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指教育者 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和 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 对受教育者施加 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 积极的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 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 的教育过程。 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班级管理
班主任和教师 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 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
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 组织活动过程。
9
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社会三种教育力量 相互联系、协调、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 的共同育人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 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教育研究
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31. 观察研究法
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 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 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 经验事实的 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
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 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测试 等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套实践活动。
10
实验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 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 观察、比较、测量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 因果关系 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
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 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
以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股市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
即教育主题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 体悟教育阵地的一种研究方法。
校本研究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
指 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 而开展的 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其研究重心在学校,是一种 “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 的研究活动。
11
个性心理
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 比较稳定的 心理特征的综合,十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 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直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 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观察
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 持久的知觉活动,是只觉得高级形式,又称 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
人迅速敏锐地 发现事物 细节和特征 的知觉能力。
表象
事物不在面前时,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
12
人脑对以存储的表象 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
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 的想象,是创造想象 的一种特殊形式。
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 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创造性思维
用独特、新颖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 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意志
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为,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4
46. 需要
有机体感到 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而力求获得满足的 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
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
激发和维持 有机体的行动,病逝该行动朝向一定的目标 的心理倾向 或内部驱力。
兴趣
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 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能力
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格
构成一个人 思想、情感、行为 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