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网络教育舆情管理问题及对策.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面解读,如对于教育事件、政策法规的解读,注重数据的采集和量化分析,轻视甚至忽略数据的传播学意义、教育学意义;第二,研究过于侧重对网络媒体的利用,而对于线下民意的调查不够充分,网上存在大量的水军,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受到质疑;第三,整个舆情的机制不够健全导致过度关注舆情信息工作、舆情机制等,对于网络教育的研究不够,而国外对舆情的主体、客体、民意调查、舆情分析、应用体系等具备健全的机制,对教育舆情的研究也具备健全的机制。。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更新速度、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量巨大,虽然有专门的软件进行监测,但网络内容通常真假难辨,舆情变化太快。网民可以从各个方面对舆情进行评论、推广,这些大量的信息会导致引导部门在判断舆情的过程中错过对舆情的最佳引导时机;其次,舆情事件涉及众多的部门,一方面是舆情的当事人组织可能众多,另一方面是引导舆情涉及组织众多,舆情信息沟通不畅会导致舆情信息把握不准,影响网络舆情的引导。。从态度意识方面来讲,引导组织缺乏正确的引导意识。人民网监测室曾经提出“黄金4小时”法则,即在舆情形成到发展后4个小时之内是引导组织对舆情处理的最佳时间段,但随着微博、微信等媒体应用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有学者提出“钻石1小时”,即舆情事件发展开始,引导组织要把握好这钻石1小时,但有的引导组织不能主动地应对舆情事件,而是事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被动向媒体和民众引导,这种被动消极的态度会导致舆情发展到难以引导或引导非常困难的地步。从行为角度来看,引导组织缺乏正确的引导方式。网络舆情多具有多元性与时效性等特点,并且网络平台中的网民受教育水平、道德素质等参差不齐,引导组织若没有相对应综合分析与解读能力,不能积极与网民有效互动,害怕谣言扩散造成不良影响,有甚至屏蔽或者关闭网民留言渠道,引起网民的强烈不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引导组织的微博、公众号使用不够完善。据人民舆情监测室根据微博数据中心提供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政务微博经过微博平台认证的有173569个,较2022年新增9047个。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不断增多的同时,引导组织的专业化、精细化也需不断地加强。有些微博、公众号私人情绪化严重,互动交流意识不足,缺乏服务思想,甚至有的出现运营停滞,更新迟缓现象。引导组织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大众平台与民互动、知民所想、因循善诱,合理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另一方面,引导组织对大数据的利用不够充分。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22年6月,,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占95%以上。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使各种信息相互交流融合,使得舆情的数据不断聚集形成“舆情大数据”。与大数据、与计算技术的相互结合,给网络教育舆情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对舆情的样本采集、传播渠道、舆情类型进行综合分析。但我国目前缺乏对网络教育舆情的数据分析师与专门的大数据处理机构,怎样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网络教育舆情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网络舆情的引导体制不够完善。政府或高校引导组织缺乏专门从事网络舆情研究和引导的人员配置,如相当多的组织机构并未安排专门负责网络舆情的人员,也没有专门的舆情信息收集、呈送、反馈的渠道。虽然有部分组织设置相应的人员负责网络信息管理、舆情分析的专门人员,但存在人员不专业、配置体系不完善、组织结构不完备等问题。因此,体制不完善导致引导组织在面对舆情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的发挥作用。其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不够健全。舆情引导机制是指对舆情制定分级别的、适应各种类型的舆情预警和研判体系,并根据舆情的级别建立有效的舆情引导程序,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目前,大多数引导组织都没有建立好完善的体制机制,导致大量机构、人员对引导流程不清晰,引导措施不明确,而在引导过程中做无用功。
三、网络教育舆情引导策略
引导以“个人”为单位网状传播的网络舆情信息,仅依靠传统的“管控型”模式已经不现实,虽然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能够主动介入,但舆情干预效果却不理想。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构建教育部门、学校、媒体、企业等多方位协同一体的网络教育舆情应对机制。。常态化的网络教育舆情预警机制是提升网络教育舆情应对机制的基础和前提。舆情预警机制的完善能够对舆情的实时动态进行研判,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虽然近年来有专业的机构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但

网络教育舆情管理问题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