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代谢与体温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37页
【教学重点】
1、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及影响的因素。
2、机体产热和散热的方式。
3、体温维持稳定的调控机制。
【教学难点】
1、机体产热和散热的方式。
2、体温维持稳定的调控机制。
【2消耗量(mol)
=
CO2产生量(L)
O2消耗量(L)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37页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㈠、肌肉活动
剧烈活动其产热量较平静时增加10~20倍。
㈡、环境温度
在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在20~30℃范围内,在裸体或只穿薄衣的情况下,能量代谢最稳定。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37页
㈢、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在进食后的一定时间内,即使同样处于安静状态,其产生的热量比进食前增加,食物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㈣、精神活动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蛋白质:30%
糖类 :6%
脂肪:4%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37页
四、基础代谢
㈠、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M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所谓的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
因此测定基础代谢进要求在以下条件下进行:
ⓛ测定前避免剧烈运动,休息30分钟左右,测定进平卧,全身肌肉要松弛;
②室温要保持在20~25℃之间;
③在清晨未进食以前(禁食后12~14小时)进行;
④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37页
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通常以kJ(m2·h)来表示。
体表面积(m2)=×身长(cm)+×体重(kg)-
另外,体表面积还可根据图表直接求出。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37页
㈡、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及意义
1、基础代谢率的测定 临床上通常采用测定耗氧量的简略法测定基础代谢率。
将实测值与同年龄、同性别组正常值比较,以百分数表示基础代谢率的改变。即:
基础代谢率=(实测值-正常值)/正常值×100%
2、意义
基础代谢率的实际值与正常平均值比较,相差±10%~±15%之内属于正常。
当相差值超过20%时,可用来帮助某些疾病的诊断。
更为简易的计算方:
基础代谢(%)=脉率(次/分)+脉压(毫米汞柱)-111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37页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㈠、体温 体温是指机体具有一定的温度。
1、表层温度 是指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温度。
2、体核温度 是指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
生理学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体核温度,即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37页
㈡、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波动
1、正常体温 临床通常用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
~℃。
口腔温度(舌下部)~℃。
~℃。
2、体温的生理波动
⑴、昼夜节律 人体体温随昼夜变化呈周期性波动。
通常清晨2~6 时最低,午后1~6 时最高。
波动的幅值一般不超过1℃。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37页
⑵、性别 ℃。
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节律性变动。
体温在排卵日最低,~℃,并持续至下次月经开始。
⑶、年龄的影响
⑷、肌肉活动
此外,环境温度、精神紧张、进食等因素都会影响体温。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37页
二、产热与散热
㈠、机体的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主要包括基础代谢产热、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产热和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热量。
安静状态下,肝脏、大脑是基础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
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是全身最主要产热器官。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37页
2、产热的形式
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将通过寒战和非寒战产热两种方式。
⑴、寒战产热
其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此时基本不对外做功,但产热量很高。
⑵、非寒战产热 又称代谢性产热。当机体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可不发生寒战产热,取而代之的是组织代谢产热的增加,这一现象称非寒战产热。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37页
⑶、产热活动的调节 机体产热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寒
冷
刺
激
交感神经兴奋
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分泌
可使肌紧张活动增强以增加产热,
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 。
产
热
增
加
寒战
能量代谢与体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