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护理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24页
概述
骨筋膜室综合症(p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护理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24页
概述
骨筋膜室综合症(p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24页
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如不及时处理,轻者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重者可造成肢体残疾,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24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24页
症状
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65mmhg),(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
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24页
---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24页
2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24页
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24页
临床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24页
: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24页
,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24页
。但应特别注意,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65mmHg)、(55mmHg),就能使供给肌血运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病人的收缩血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24页
以上症状和体征并非固定不变。若不及时处理,缺血将继续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和坏疽,症状和体征也将随之改变。缺血性肌挛缩的五个主要临床表现,可记成5个“P”。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24页
(1)由疼痛(pain)转为无痛。
(2)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
(3)感觉异常(paresthesia)。
(4)麻痹(paralysis)。
(5)无脉(pulselessness)。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24页
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惟一有效方法。切不可等到出现5“P”体征后才行切开减压术,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缺血性肌挛缩。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24页
局部切开减压后,血循环获得改善,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应积极防治失水、酸中毒、高血钾症、肾衰竭、心律不齐、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必要时还得行截肢术以抢救生命。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24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24页
术前护理
患者因突然受伤、疼痛,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有恐惧感,不愿意接受切开减压的再创伤,因此要安慰患者,耐心解释切开减压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及延误治疗的严重后果,使其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密切配合治疗护理,常规准备皮肤,抽血做血型交叉配对试验及麻醉药、抗生素过敏试验。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