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重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历。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只见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据说,它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提问。宝城是一座近似圆形的小丘,直径约325米到400米,四四周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约7米,。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据说,这地宫完全按南京明故宫前朝后寝形式建立。依据专家考证,据陵墓地面建筑的规模估计,这座地下宫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平十三陵中已发掘的第十个陵墓“定陵”。,至今未曾得到发掘,一旦发掘,必将又是一大奇观。
各位游客:明孝陵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假如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将尽量满意你们。现在清随我一起上车,去巡游下一个景点。
南京明孝陵宝城宝顶导游词2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风景美丽的南京东郊,巡游闻名的帝王陵墓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朱元璋,1328年生于安徽濠州(今凤阳县)一个贫苦农夫家庭,少年时曾在皇觉寺做过和尚,1352年参与了元末农夫起义军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带兵攻下南京,1368年当他41岁时,平定了天下,登基称帝,定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
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就起先营造自己的陵墓,其次年葬入马氏皇后。13101年朱元璋病死,入葬于此。为什么称作孝陵呢?一说因为马皇后死后封谥号为“孝慈”,又说朱元璋主见以孝治天下,因此明代称为孝陵。自清代起,起先称为“明孝陵”,始终沿用至今。
说起马皇后,还有一段趣话。马氏原为郭子兴养女,后来朱元璋受到郭子兴信任,遂将马氏嫁给子他。马氏自小在军营中长大,据说手脚长得特殊粗大。古代妇女着裙,风过裙起,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我们常说的“露马脚”,传闻就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来到了孝陵陵门—大金门。孝陵整体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从下马坊起到棂星门,长约1800米,是作为引导的神道设施,后面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明孝陵原有红墙围起,,。可见孝陵规模之大。孝陵的建筑特别壮美,据记载,仅栽种的青松就达10万余株,饲养有梅花鹿1010余头。惋惜浩大的建筑群基本已毁于明末清初和清代镇压太平天国的两次战火。当年全部的木构建筑均已无存,但从现存的砖石遗迹,仍旧可以看出孝陵当年恢宏的规模,以及我国古代建筑精致的雕刻艺术。
这座大金门,原是单檐歇山顶,顶有琉璃瓦,朝南,共三个门洞。原门的顶部及东西两侧的陵园红墙早已不存,但细致分辨,还能从大门侧面墙上看到与红墙连接的痕迹。在大门正面底部,石造须弥座上,可见束腰处有浅雕的石刻碗花。
从这里向南约750米处,即现在的宁杭马路北侧路边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和“禁约碑”,是孝陵大建筑群的入口处。“下马坊”上刻“诸司官员下马”,以示对孝陵的敬重;“神烈山”石碑,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立;“禁约碑”,明代崇祯十四年立,内容是护陵禁约十条,均为明代遗物。明朝一代,孝陵重地,驻兵保卫,设置了孝陵卫,属禁区卫,是明代军事基层组织,孝陵卫辖士兵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官阶为正三品。今孝陵卫一带,即是当年守陵部队驻地,因此得名。到了清代,这里曾是清军江南大营所在地。
南京明孝陵宝城宝顶导游词3
从大金门穿棱园路,我们来到了四方城。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称为碑亭。今亭顶已毁,仅存四壁和四个门洞,如同一个古城堡,所以俗称为四方城。大家所见中间立
南京明孝陵宝城宝顶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