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论
《费尔巴哈论》逻辑结构
一、1888年单行本序言 1(写作《费尔巴哈论》的目的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思想战线上的斗争使得阐明上述关系成为紧迫的战斗任务
?纠正施达克对费尔巴哈不正确的评价25)
1(对历史哲学的批判(9)
2(历史运动规律的客观性(10)
3(历史运动最终因问题(11—12)
(动机背后的动因问题)
4(研究历史运动的方法论问题(13)
(发现历史运动规律的方法—关注群众和阶级民族的行动而不是个人的行为、关注持久的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行动、考察行为动机背后的动因、注意不同历史条件下历史运动规律表现形式的特点)
5(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研究历史的基本原理(14—25)
——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历史变迁的最终因(14-15)
——经济基础决定国家与法律(16—20)
(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是经济关系的表现、法律也是经济关系的表现、国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公法和私法具有其独立于经济内容的发展历程、)
——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21—25)
(哲学的变化与经济变化是相适应的、宗教变迁表现了经济关系的变化)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伟大意义(26)
结束语
德国工人阶级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绪论 《终结》一书的写作目的和《提纲》的意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是恩格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该书写于1886年,最初刊登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新时代》(4、5期)。1888年,应党的领导人和《新时代》杂志的要求,将原文略加修改,同时加写了一篇序言,以单行本出版。在单行本中,恩格斯将马克思1842年左右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发表。
《绪论》讲解的目的是:恩格斯写作本书的目的;《提纲》的意义;《终结》的历史地位。
一、恩格斯写作《终结》一书的目的
。
——实现夙愿:
阐明这一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心愿:
马恩1845年在首次会见中作了一个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特别是由马克思所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对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进行清算。——1845至1846年,他们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流派(即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斯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等)的哲学观念,完成了哲学思想的转换。——但从此后,由于实践的原因,他们一直没有机会阐明自己的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继承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这成为他们的一个一直没有机会完成的心愿。
——时代问题:
西方哲学界当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不过是黑格尔学派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黑格尔左派。而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新的政治派别和思想体系必然面临一个问题:共产主义是否具有自己独特的哲学基础,[这是一个重大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现实的争论
这是一个扩展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西方学术界激烈争论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在:
——马克思是一个哲学的革命者吗,
或否认马克思哲学实现了一场伟大的哲学革命,把马克思哲学看作是“唯物主义论题同辩证法和历史观念”的奇特结合;
或将马克思描绘成一个非理性主义者;
或将马克思辩证法同黑格尔辩证法混为一谈。
这样,马克思是否实现伟大的哲学革命,就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是否有两个马克思,
青年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有很大的变化。这是历史事实。问题是,哪个时期,或哪些思想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真谛,马克思能被归结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否是对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超越,
——马克思思想同恩格斯思想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吗,
我们能否说,马克思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恩格斯是一个实证主义者、形而上学主义者,如何解释马克思同恩格斯对哲学关注点的差异性,
——关于人的能动性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能够归结为经济决定论吗,人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人的类存在与个体存在的关系应当如何解释,马克思主义者们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应当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负全责,今天,怎样解释人性,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列宁对欧洲工人运动发展的解释:
革命与风暴时期——1848至1871(德发展时期——1871至1905
新的世界革命的兴起——1905以后
——写作《费尔巴哈论》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创
费尔巴哈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