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及辨析(3*3+4)*4=52
1、城市化、半城市化、都市化
2、容积率、建筑密度、街道界面
3、公交优先、慢行交通、公共空间
4、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征地补偿
二、论述题
1、比较分析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波纳姆的芝加哥规划以及新加坡的规划实践。28
2、从“可持续发展”到“低碳”、“生态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再到“韧性城市”,这一系列理论的演变对城乡规划编制中体现生态保护目标有何启发? 30
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请谈谈在总体规划改革中如何体现这一目标? 40
解析:
1)城市化:一种历史性的社会现象,表现为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农化,通常伴随城市景观的集聚和土地开发强度的提高
2) 半城市化:又叫假性城市化,通常表现为土地和景观风貌的城镇化,缺乏实质性的城市产业职能的集聚,仅仅是无序的空间蔓延,是不完全的城镇化
3) 都市化:与一般的城市化相比更强调高端的服务业功能的集聚,和区域性的产业分工,具有较大的通勤圈面积和区域一体化倾向
4) 城市化是一般性的社会经济组织方式发生变化的社会现象,半城市化是虚假的城市化,都市化是在一般城市化基础上发展出的具有平面网络结构的区域一体化倾向的全球区域城市的演变过程
1)容积率: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建筑密度:建筑基底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3)街道界面:由街道和两边建筑围合而成的公共景观空间
4)容积率决定土地的开发强度,建筑密度反映公共空间的紧凑性,在一定的建筑密度下容积率越高街道越容易产生压抑的情绪,街道界面的生成需要考虑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配比,通常建筑密度较高,容积率较低的街道容易形成在人行尺度上较为友好的街道界面
1)公交优先:把公共交通作为优先考虑要素的思维方式与规划理念
2)慢性交通:注重体验性和可达性而不是机动性的交通出行方式所构成的交通
3)公共空间:法律权属上并非私人所有的空间类型,具有公共资源性质
4)三者共同点是注重把公平作为处理问题的出发点,而不是首先考虑效率,不同点在于分别在空间和要素构成上分析城市的功能实现
1)绝对地租:由土地自身成本价格决定的地租水平
2)级差地租:由土地不同的区位影响的不同的地租水平的差值
3)征地补偿:对被征地者的土地财产损失所应进行的物质支付
4)我国土地制度是按绝对地租来进行征地补偿,而国外则反之,主要考虑级差地租,这是我国二元土地制度的根本矛盾和城市问题的根源
1)田园城市: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工业化背景下出现的规划思潮,追求对原始乡村生活方式的再现和一定程度的反城市化倾向
2)光明城市:20世纪初由柯布西耶提出的规划解决方案,通过立体交通的构建和超高强度开发来解决城市存在的生活品质欠佳,住房缺失,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
3)芝加哥:芝加哥学派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