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学习方法
孔子论学习
一、有志于学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学习正道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夏曰:“百工居肆研究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对我们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学而时习
孔子主张把“学〞和“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方法。“学〞就是接受教育,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习〞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反复地学,如鸟之反复练翅。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学的同时及时地、时常地进行温习、练习,是令人快乐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学而时习〞,才能对所学内容不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产生“说〞的效果。这是孔子从学习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二、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思,二者不可偏废。他说:“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学硬背,机械练习,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果只是一味地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惘不解。但思考又不能是离开学的冥思空想,而要以学为根底。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是冥思空想而不学习,那是“无益〞的。只有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学的同时积极地进行
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学的根底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内容。所以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倡导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地积极地进行思考,能做到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
四、下学上达
孔子曾在其弟子子贡面前感慨没有人懂得他,并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被别人理解,就是因为自己的认识已由低层次的根底性的学问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对高深道理的把握,这就是所谓“下学而上达〞。在孔子看来,他不只是“多学而识之者〞,而是由“多学而识〞的“下学〞通过理性思考“上达〞于“一以贯之〞之“道〞,即由多闻多见等低层次认识上升到把握事物本质的高层次认识、到达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宋代程子十分推崇孔子的“下学而上达〞,把它誉为“学者须守〞的“学之要〞。我们今天治学也应不满足于低层次的认识,要做到“下学而上达〞,不断进入认识的更高境界。
五、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要做到学有成效,必须坚持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看来,
学?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应用于“授之以政〞、“使于四方〞的实践;如果诵?诗?三百首,却不能成功地应用,?诗?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以致用的,也只有通过学以致用才能检验出学习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
六、学以进德
孔子特别看重学以进德这一点。他教育学生不仅重视“学而知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增长知识,而且更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所开的四方面课程第一就是“德行〞,其后依次是“言语〞、“政事〞、“文学〞。在孔子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根底
,就会流于空想,,,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根底上,有所创造,有所开展.
祖冲之的学习方法
〔密率:pi=355/113约率:pi=22/〈pi〈〈font〉〕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1879-1955年〕,东年是智力开展缓慢,上小学、中学时,老师认为他是“笨头笨脑的孩子〞。也许是他12岁时第一次读到欧氏几何的书,那严密的逻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数学学习的兴趣。1896年17岁的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学习理论物理,1902年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这段时期他的思想十分活泼,经常和伯尔尼大学哲学系的学生索洛文等五人常在一起阅读各种书籍,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各种问题
,他们阅读了休漠、马赫、庞加勒、黎曼、狄更斯等许多人的作品。有时只念了半页,甚至只念了一句就争论起来。他们亲切地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科学院〞。这种“疯子式〞集会是他的恩维十分活泼。1902年他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05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竟发表了五篇极为重要的论文,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狭义相对论,并通过对
最新孔子论学习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