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舍友不杀之恩.doc1 感谢舍友不杀之恩住学校宿舍, 如同旧社会的婚姻, 你们素昧平生, 千差万别, 却有一日忽然便要生活在同个屋檐下, 吃喝拉撒睡在一起。无论情愿与否, 你和这些陌生人,不得不相互影响,一起建立规则,彼此讨厌或彼此喜欢,度过几年时光。和来自不同背景、彼此陌生的人朝夕相处,这绝非易事。前段时间, 媒体上各种因宿舍关系而发生的悲剧不断出现, 微博上甚至出现了“寝室生存秘笈”, 提供包括“不要优秀”“不要小气”等几大办法, 过来人亦纷纷表示: 感谢舍友当年不杀之恩。虽说后来被颁予中国好室友的黄昱舟同学让一部分人对室友关系重拾信心, 不过我们仍然迷惑这到底是什么出现了问题。若想了解个中原委,好室友,请看过来! 他们为什么失控? 你一定也有过相似的经历:连你自己都觉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让你产生超乎寻常的情绪,无论是悲伤、沮丧、愤怒还是开心快乐。近些年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储存记忆情绪经验的地方,叫做杏仁核( Amygdala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会通过杏仁核的神经回路储存下来。这样, 日后再发生同样的事情, 杏仁核就会越过大脑负责理性分析的部分, 直接做出反应。而神经科学研究也发现, 人们对事件的反应,有部分原始的信号是直接从丘脑传送到杏仁核的。这 2 部分信号抄捷径, 走得更快, 却并不准确——它让你体会到的情绪是基于你过去相似经验产生的,而不是对于正在发生事件的评估。打个简单的比方, 一个人如果常常因为某件事感受到愤怒, 那么一件看似不起眼但相似的小事情就有可能会引起他情绪上的轩然大波; 或者如果你从前做过让自己备受折磨的事情,尽管带给你很好的收益或结果,下一次再有同样的任务出现时, 哪怕它仍然能够带给你巨大收益, 你第一反应还是会沮丧地说不。曾经有科学家说过,人强烈的情绪只有 20~ 30% 是现实引发的, 70~ 80% 是来自“旧伤”。这些发生的事件,不过是你情绪的导火索而已。而对于不断发生的极端悲剧事件, 无论是对马加爵还是药家鑫, 媒体的报道除了关注事件本身、教育环境之外, 也都纷纷开始关注他们的成长背景。究竟是怎样的成长经历,让他们在平凡琐事上,“旧伤”发作,丧失理智? 童年对人究竟有怎样的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不无道理。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流派也一再强调一个人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童年经历所包含的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小到和亲密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都不断地塑造一个人的人格。美国的心理学家 HarloW 曾经做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猴子母婴之间 3 的关系。在这些实验里面, Harlow 用铁丝制作了一系列道具, 使得它们看起来像猴子妈妈。他把新出生的小猴子从猴群中隔离出来, 和道具生活在一起。这些“假妈妈”为小猴子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分, 但是情感上冰冷, 没有回应, 甚至会无情地伤害小猴子——这些道具会喷出气体来, 会撕裂小猴子的皮肤, 或者弹出钢丝来扎伤小猴子。而实验结果发现, 这些小猴子出于本能, 无论“假妈妈”如何伤害它, 它仍然紧紧抱住。但小猴子在成长的过程里面, 逐渐变得抑郁、自闭, 在族群中无法社交。这些遭受过情感创伤的小猴子在成为父母之后,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冷酷和暴力,超乎想象的虐待时有发生。在今天看来, 这一系列实验冷酷残暴, 但毋庸置疑, Harlow 第一
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