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论文
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浅论汪曾祺小说的和谐美
摘要:汪曾祺是江苏籍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多描写了故乡里下河风情,突破传统小说的写法,采用散文化的笔调,具有诗意化的的从容和潇洒;它不是诗,但却充满诗的韵味和魅力;它不是画,但却分明有着迷人的风俗美和人情美。”
⑽汪曾祺描写了大淖的风景,风俗,风情,通过与别处颜色,声音,气味等不一样的描写,也孕育了这里的人也与别处不一样,所以才有了与众不同的“巧云”形象的诞生。
“我的一些小说不大象小说,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有些只是人物素描。”⑾如《故里三陈》中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产科医生陈小手,瓦匠陈四,水手陈泥鳅,乍看上去,全文就像是一篇人物素描,细细品味,则突现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倾向,诗意的韵味。
四、形象的和谐
“然而这些平淡的情节,普通的景物却能吸引住读者。吸引住读者的是在平淡的情节下表现出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的美,是通过普通的景物反映出的人物的心理和感情”⑿人物形象的美在于他所表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善、美。汪曾祺擅长写平民阶层的凡人小事。《皮凤三楦房子》中的高大头,是以故乡高邮平民百姓为背景创作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的生活历经敌伪时期、国民党时期、共产党时期、不仅娶妻生子,而且偶尔还能有口不错的饭吃,在文革时被抄家批斗,头戴三开分子的高帽。尽管如此,文革对他也只能造成皮肉的伤害,他以游戏心理对待浩劫,还和难友结成战斗友谊,堪称为一段佳话。文革后,高大头凭借着自己高超的劳动本领,生意越做越兴隆,尤其有趣的是九平方米的住房面积,经过他的合理安排,不仅生活着一家四口,而且前店后屋,房檐口还倒挂着四盆悬崖菊,高大头便在菊花的影中安心补鞋,自得其乐。后来又设法在九平方米的地基上盖了两楼一底的过街楼,巧妙地改善了生活环境,堪称为一绝。高大头一方面安分随俗,善良宽容,有同情心,善于享受生活,另一方面又富于正义感,不畏强权,善于斗争,即便是在逆境中也不会丧失对于生活的情趣,不会丧失对生活的爱。
《鸡鸭名家》中成功地刻画了余老五和陆长庚两个人物形象。余老五是个炕小鸡的能手,小说详尽地描写了他从照蛋,下炕,上床的繁复过程。余老五炕的小鸡与别人炕的小鸡其实份量一样,但他的小鸡看上去大一圈,因为他炕的小鸡比别人炕的晚出炕一个时辰,这样的小鸡绒毛出足了,看上去就大,别人之所以不敢晚一点出炕,是担心万一时辰拿捏不准,一炕蛋就全都报废
了,而余老五却“从未误过一回事”。陆长庚,人称“陆鸭”,是养鸭能手,他能把湖里赶散的342只鸭子用鸭语招呼过来,手一拎就能准确地报出鸭子的重量,就连吃鸭也与众不同,用指头在鸭子三岔骨处一捣就成,他认为“杀的鸭不好吃,鸭子要吃呛血的,肉才不老。”真是一个有个性的人物。汪曾祺笔下的余、陆二人,不由得让人想起庄子笔下的庖丁,汪曾祺笔下二人的本领、描摹得贴切生动,如同读者亲眼所见,看后佩服不已。
汪曾祺笔下的人物有的以真趣见常:如高大头、余老五、陆鸭,在他们身上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人格理想,正直勇敢、温和敦厚、淳朴善良、深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有的展现人性,如《大淖记事》中的巧云,不为世俗思想所禁锢,勇敢面对现实,投入新生活。作者不仅刻画了形态各异的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物,而且深入挖掘人物道德力量的源泉,形象生动,即便是小说反面人物,如《鸡毛》中的金昌焕,偷吃别人的鸡,还与主人借鼎罐煨汤,真是岂有此理!作者在淡淡的叙述中并未表现自己的观点,引领读者在阅读中自觉地评价感悟美,读者自然会体会到人物形象或以自然朴素以长,或性格上矛盾统一,有个性不失善良的本质,无不以追求和谐为目的。
五、结构的和谐
关于结构,汪曾祺说过:“小说的结构象树”“一棵树是不会事先想到怎样长一个枝子,一片叶子,再长的。它就是这样长出来了。然而这一个枝子,这一片叶子,这样长,又都是有道理的。从来没有两树枝,两片树叶是长在一个空间的。小说的结构是更内在的,更自然的”⒀这样的想法也指导了汪曾祺的创作实践。他的小说创作中,结构多样。读过《大淖记事》的人便会明显感到:前面三章都是写风土人情,介绍大淖周边的环境,第四章开始才写人物。有人不理解为何这样做,汪曾祺就曾解释过:“正是强调‘这里一切和街里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完全不同。”
⒁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孕育那么美丽的故事。
《岁寒三友》的结构,则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直接写人。中国过去写作特别讲求“文气”,我想用在这里挺合适,汪曾祺曾设想用“另外一个概念代替结构——节奏”⒂不管表现形式如何,结构如何,最终标准还是应该落实在是否“血脉流通”“气韵生动”。我想汪曾祺正是实践了这一点,再以小说《鸡毛》为例,开
汪曾祺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