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古诗词学习的正道一一再谈中学生古诗词鉴赏问题
作者:
日期:
回归古诗词学习的正道一一再谈中学生古诗词鉴赏问题
学语文论文
回归古诗词学习的正道一一再谈中学生古诗词鉴赏问题赵志伟
题目用“再谈”,是因为在2004年第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虽然缪钺先生考证:“此悼韦丛诗,既曰’俸钱过十万’,当是唐穆宗拔用元稹为相以后作。”但是,一是在唐代“俸钱十万”究竟是否如今人想象的那么多,这是有疑问的。二是更主要的
元稹诗句和“土豪”腔调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虽然元稹未必真的这么有专注之情,但是写这三首诗时总是怀有真情实感的。这样讲诗,厚诬古人事小,误导后生却是大事。青年人以为诗是可以这样随便解读的。所以弄清背景很重要,有点常识也需要,就像让学生鉴赏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一样,教师自己不知道
唐代科举考试有“行卷”“温卷”的做法,那么无论如何都无法讲清楚那首诗,所谓“鉴赏”等于痴人说梦。至于“画眉”的典故知道不知道在这首诗里倒不是最重要的。可惜现在中学课堂里强调“文本解读”,讲到背景,一笔带过,或者放一个课件了事。但是真正的解读有时并没有完成,甚至教师自己也没有搞清楚。原因可能是大家不愿意去翻检工具书,靠网络搜索现成的教案了事。于是在课堂里让学生在那里反复咀嚼那几个“诗眼”,讲它的表现手法如何如何。这就像学生空白大脑被无端践踏了一番,丝毫激不起对古诗词的热情来。
二、就诗论诗,把一首诗讲清楚,简洁明了,然后引入同类作品扩大学生眼界,教师自己也可以充实一下。这个说起来容易,但并不一定能做到。古诗词比较难讲,它不像文言文可以逐字串讲。逐字逐句翻译,把浅显的诗歌再翻译一遍,等于焚琴煮鹤糟蹋诗歌。钱锺书曾经引项安世话批评有些强做解人的解说:“大抵说诗者皆经生,作诗者乃词人,彼初未尝作诗,故多不能得作诗者之意也。”⑤但是,这种情况在学校里却是极为常见的。我们的教学参考书规定一定的课时,还有各种名师的“代表课”做榜样。所以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高考题目形式进行训练,教师设计一套习题,让学生去做;另外一种是模仿名师,做好课件,在课堂上满堂串问,把时间耗费在师生问答上,以显示课堂活跃。尤其公开课观摩课时,后一种更多见。有时候还会不着边际地东拉西扯发挥一通。把有些名家套用文学理论的解读搬到课堂里来,把学生弄得云里雾里兜一圈,结果什么也没有留下来。有一次,一位新教师把他公开课的教案给我看,他讲的是元人乔吉的一首散曲,我看到他的课件里有这么几句话:“唐诗就像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宋词是一个成熟的中年,而元曲就是到了暮年。”我问他:这么不着边际的话哪里来的?我说:“笼统地说唐诗如何如何宋词如何如何都是有问题的。你另
一个课件上不是引了王国维那段的话吗?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
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
•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为
什么这里又要用那些不靠谱的形容?”我说:“在一些文化大散文里,可以这样
随便比喻,上课怎么可以?过去有大人物说唐诗是形象思维的,而宋诗是说理的,所以宋诗不如唐诗,你去看看钱锺书《谈艺录》是怎么说的,颜之推说:读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这种笼统判断就是妄下雌黄。”有一次我们系里一位古代文学老师对我说:“现在有些年轻老师胆子真大,读了不到十首陶渊明的诗,竟敢在讲台上讲
回归古诗词学习的正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