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说明书
空气压缩机后冷却器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 院
专 业
班级
学 号
2008年7月
目 录
第一章 设计任务------------------------------管外)
t1=25 ℃
t2=31 ℃
Po
Pdopa
注:要求设计的冷却器在规定压力下操作安全,必须使设计压力比最大操作压力略大,。
§
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管程气体的定性温度为
℃
壳程水的定性温度为
℃
根据由上面两个定性温度数据,查阅《流体力学与传热》P247的附录四:干空气的物理性质()和P242的附录二:水的物理性质。运用内插法可得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
物性
密度ρi
(kg/m3)
定压比热容cpi
[J/(kg℃)]
粘度μi
(Pa·s)
导热系数λi
(W·m-1·℃-1)
数值
1009
88×10-5
水在28℃的物性数据如下:
物性
密度ρo
(kg/m3)
定压比热容cpo
[J/(kg℃)]
粘度μo
(Pa·s)
导热系数λo
(W·m-1·℃-1)
数值
4176
×10-4
注:空气的物性受压力影响较大,而水的物性受压力影响不大。空气密度校正,由《化工原理实验》P31,公式2-36得:
ρi×()×273/(273+)=kg·m-3
(3-1)来自《流体力学与传热》P181式(4-102)
(3-4)来自《化工原理实验》P31公式(2-36)
《化工原理上册》P330 干空气的物理性质
《化工原理上册》p331 水的物理性质
(
(
§ 估算传热面积
Q=Wh × Cp,h×(T1-T2)=Vo×ρo×Cp,h×(T1-T2)=( 16÷60)×kg·m-3 ×·kg -1·K -1×(160—39)K=42096w
根据《传热传质过程设备设计》P15,公式1-11,
△tm‘ = =℃
由于管程气体压力较高,故可选较大的总传热系数。初步设定设
Ki‘=200 W·m-2·℃-1。根据《传热传质过程设备设计》P14,公式1-2,则估算的传热面积为
m2
根据《传热传质过程设备设计》P15,公式1-8
mo = kg/h
§
选用φ19×2mm的传热管(碳钢管);由《传热传质过程设备设计》P7表1-3得管壳式换热器中常用的流速范围的数据,可设空气流速ui=7m/s,用u i计算传热膜系数,然后进行校核。
依《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P62,公式3-9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根)
(3-13)、(3-14)由《流体力学与传热》P156,表4-1 查得各准数的名称与符号
(3-15)来自《流体力学与传热》P15公式(4-52a),(4-52b)
查《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P64,表2-2 管间距,得,最小管间距t=32mm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m
按单管程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现取传热管长 l= 2 m ,则该换热器管程数为
Np=L / l/2≈2 (管程)
传热管总根数 N = 40×2= 80 (根)。
单根传热管质量=7850×2×××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依《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P63,公式3-13a和3-13b,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
R==
P===
依《传热传质过程设备设计》P16,公式3-13,
温度校正系数为
×
=×≈
依《传热传质过程设备设计》P16,公式3-14,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为
△tm=×△tm’ =×=( ℃ )
,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单壳程合适。
传热管的排列和分程方法
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其中,每程内的正三角形排列,其优点为管板强度高,流体走短路的机
空气压缩机后冷却器课程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