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圣贤经典 悟议论之道
作者:赵彩虹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无穷的魅力。其中古代作家的政论文观点精辟,议论深刻,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是后人学习的典范文思路,懂得议论文写作应有的逻辑顺序,明白了在说理时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知道了行文的顺序、情节的铺垫照应,作文的逻辑结构才会严密,整个文章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三、 通过阅读经典,品味其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章,其提出论点的方法不尽相同。比如,有人喜欢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如荀子的《劝学》,一开始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然后再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方面进行议论;中心论题与各部分之间是总领和分述的关系。与此相似的还有苏洵的《六国论》,开篇就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论点,并指出其原因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接着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邪”的疑问,顺势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结论,提纲挈领,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思路。当然,也有层层铺垫,最后提出论点的。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在用寓言故事指出梁惠王治国的方法与“五十步笑百步”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之后,孟子向梁惠王描绘了一幅实行仁政后让人神往的国泰民安的美丽蓝图,最后水到渠成地指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一统天下的道理。贾谊的《过秦论》在对秦始皇之前的四位国君的合纵政策及开疆拓土的功绩进行了论证,肯定了他们对秦统一天下所做的贡献后,重点对比论证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后的不同形势,在文章最后水到渠成地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这正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此外,即使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在文章一开始就运用一个疑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发人深省。接着说“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引起下文,指出论证的史实。 四、 通过阅读经典,品味其论证方法
很多议论文不仅以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地取胜,而且也有其鲜明的议论特色。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论证的方法,写起议论文才如虎添翼。比如《六国论》以对比说理、比喻说理取胜;《劝学》除用比喻说理、对比说理外,还运用了类比论证和大量的排比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增强说理的气势;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贾谊的《过秦论》采用了层层渲染铺垫、前后对比照应的方法,运用史实论证、对比论证。这些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气势,令人在事实面前心悦诚服的接受作者的观点。
五、 通過阅读经典,品味其语言特点
作家不同,个性不同,其语言风格也不相同。读《劝学》,可以体会到荀子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绵密的特点,也会感受到荀子语言的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和论证时的理性思辨、逻辑严密;读《伶官传序》,可以感受到欧阳修作为一个忠厚长者的语重心长,博览古今、深刻睿智的见解;读《寡人之于国也》,可以感受到孟子语言的犀利睿智、铺张扬厉和雄辩的气势,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读《过秦论》可以感受到贾谊的语言铺排渲染、骈散相间的赋的特色和峻拔锋利、语警辞工的雄辩气势。
六、 通过阅读经典,品味其结构特征
不同作
品圣贤经典 悟议论之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