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课例对比研究
作者: 摘 要:散文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文体之一,阅读教学的问题自然聚焦在散文教学中。《老王》是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一篇经典散文,初中、高中学段的特级教师均有经典课例,其中就有黄厚江、肖培东、秦晓华老师的人。”这个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将学生的目光聚焦于文章最后那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肖培东老师则将文章最后这一句话作为切入点来开展本次教学,与学生共同分析和探究文章当中提到的“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再把两者进行对比。通常来看,教师所选取的切入点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关键,同时也是文章的精辟之处。文章的核心有些是文章的题目,还有些是文章中具有深刻意义的句子或者词语,也可以说是文章的文眼。
黄厚江老师采用的方式也比较直接,在课堂一开始就说:“今天这堂课,我跟大家一起學习《老王》这篇经典散文。这是现代经典散文之一,同时也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大家在读这篇散文的时候,不仅要重视文章中所写的人,还应该重视作者。”教师在说完这些之后,向学生传授了一些关于散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从这个角度切入,既是对教学目标的出示,也是对文章体式的说明,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方向和目标。这也体现了教者的用心——教学生不仅要读懂这篇散文,还要会读散文。 然而,秦晓华老师在教学这篇散文的过程当中让学生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通过阅读整篇文章找到老王对杨绛的态度及杨绛对老王的态度,并将这两种态度进行分析对比,找到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学生结合整篇文章发现,“老王把杨绛当作家人”与“杨绛把老王当作熟人”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作者因为将老王看作熟人,没有追问老王的病情,所以没有能够为老王提供更多的帮助,在看到老王僵直的身体的时候,甚至觉得比较可笑,才误解了老王的本意,还说了一些不近人情的话语,伤害老王。这些看似比较矛盾的地方,恰恰是作者“愧怍”的体现。
从以上三位特级教师的案例来看,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亲近文本、理解文意、生成对话。
《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尽管往事不堪回首,杨绛先生却拉开情感的距离,以幽默戏谑的笔法、不枝不蔓的冷静描述过往,一切都点到为止。大音希声,却比声泪俱下更具张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结合学情和课堂实际,选择合理、科学的阅读方式,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
在肖培东老师教学《老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所采用的方式是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随着学生朗读次数的增加,他们对作者流露的情感感知能力就会逐渐提升。肖培东老师指出:“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曲淳朴人性的颂歌,还是一段对灵魂的拷问?是一腔情感收支不对等下的自责,还是一则在正义良知反思中的呐喊?”正是在这读问之间思“愧怍”,肖老师带领学生走入老王的内心世界,也倾听了杨绛先生豁达平淡中的人生思索。
在黄厚江老师教学《老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所采用的方式比较简单、实用,他注重文章本身的细节,让学生围绕这些地方进行学习和阅读,结合这些细节来逐渐深入本次教学。除了对文章细节部分的精读和联系实际生活以外,他还有一个独到之处是用文章中的内容来解答文章中出现的矛盾和疑问。黄老师教给学生的不是一篇写人散文的内容、思想等,而是教给学生阅读写人散文的规律。
秦晓
《老王》课例对比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