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观也在不断变化。中职语文作为一个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经验,分析了中职语文核心素观、形态各异的奇景,很值得学生赏析。为了让学生体会三峡景观的壮美和惊险,推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笔者在课文赏析伊始,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文章中哪些词体现了江水一泻千里的情势?文章中哪些词体现了山的雄伟壮美?文章中哪些词体现了山的奇异?文章中哪些词体现了山的险峻?文章中哪些词展现了山的美姿?然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其中对沿途的风光进行欣赏,让学生体会三峡的雄伟、神秘和惊险。人们一旦面对奇异的景象,惊喜感叹之后,总喜欢追根溯源,这是很自然的联想。这样通过情境赏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为学生理解后面的“漫想”做好了准备。
(四)读写结合,落实文化传承
语文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将教学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文字本身,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实施读写结合的策略,拓展和延伸文章的内涵,落实文化的传承。 比如,在进行《鸿门宴》的教学时,文章用精彩的笔墨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笔者让学生从文章中任选一位人物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要评价客观,见解独到,内容充实。任务下达以后,学生都积极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等收集有关材料,对楚汉之争这一段史实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发表了许多新颖而有说服力的观点。有学生评价项羽,说他是“快意英雄”。鸿门宴上,他不杀刘邦是心胸豁达,他没有责斥樊哙是他爱惜英雄;他“四面楚歌”时,仍然“慷慨悲歌”;在生死关头,“斩将刈旗”;最后自刎乌江,这些都是他英雄本色的表现。同时,也有同学持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项羽血洗关中,焚烧阿房宫,造成新的战乱;在鸿门宴上,他优柔寡断、养奸贻患,决定了他必然灭亡的结局。还有的学生对刘邦进行了评论,认为他才是真的英雄。鸿门宴上他机智果敢、能屈能伸、善于纳谏;他入关时“约法三章”,与百姓秋毫无犯;他做了汉高祖以后,实行“与民生息”的政策,着力发展生产,所以他们认为刘邦才是真英雄,并且评价客观、有说服力。这样,通过读写结合,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的了解,更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言赏析能力的提升,引导他们质疑发问,加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并通过读写结合,落实文化传承,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7,(84):75-76.
[2][J].江苏教育,2017,(76):53-55.
[3][J].成才之路,2017,(21):47.
[4]—以《长江三峡》为例[J].职教通讯
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