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装修分析
对江南一带博物馆室内设计的思考
曾迎春
(班级,建筑1402 学号,1400540207 专业,建筑学)
摘要:文化主题设计的特点,是以解读文化为线索、以空间规划为载体、以形式语言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在博物及整个展览中以场景或重要文物为中心,整合器物、版面、道具、铭牌、背景画等的群组性展览团块,都起到了1加1大于2的效果。
六、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融合
多样性的展览形式是匹配不同受众的必要手段。三维场景和二维版面,配合多种道具及多媒体等形式,既强调体验,又将分类专题一一分层表现,延长、丰富了心理展线,同时满足走马观花和细细品味等不同受众兴趣。
另外,一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场景,也是带动观众兴趣的亮点。
例如,街角的儿童游戏场景,踢毽子、套圈、跳房子之外,几个小孩坐着租“小人书”——连环画——的场面,有过同样经历的江南人,到了这里无不思绪万千。
七、光与影
除了照度、色温外,博物馆还有其他比普通展览用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于暗区的重视,要兼顾文化气息和光影变换间的情绪调节;另一方面,整体偏暗的设计难度,也是为了长期运营中的经济节能作考虑。
另外,一些打破常规的光的应用,也是设计中的得意之处。
例如,豆腐作坊处,背后引入天光,使整个场景不呆板,又能巧妙的令人产生空间延伸的错觉。染布、晾布的场景,也引入了顶部的天光照明,更逼真。
八、氛围的营造
博物馆中的氛围营造,主要指室内小空间表现室外大空间的精巧手法。否则,即使完全按比例将实景移至室内,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水牛耕田的场景,用局部的写实拼接,将耕种与家禽等组合到一起,真实地反映了一家之主——辛苦、勤劳的老农,以及江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风气。春耕时节,也许只有听听鸡鸣狗吠的喧闹,才会有那么一点轻松。
普通百姓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亮灶暗房”场景,对比着大户人家的回首门墙。另一方面,也含蓄地体现了银不露白的江南民风。
江南市镇厅部分,骑楼到繁华街市的转角处,设计成江南最常见的小巷,既处理了该处死角的难题,还延伸了空间感,意韵深长。繁华市街处,作为该厅参观的兴奋点,各式典型店铺高低错落而有节奏地分布,转角收口处用意念化的桥处理了空间的难题,并在高度限制的情况下,巧妙地做了二楼,还让人不会感到压抑。茶馆楼梯的转角处理也是一个亮点,巧妙地利用人的心理,让人产生空
间延伸的错觉,突破了空间高度的限制,并改善了整个场景的单调可能。
另外,利用江南园林的一些手法,如移步换景、借景、对景等,也可以在室内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天地无限的精巧氛围。
九、写真与抽象
逼真的效果,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好的抽象设计,也会产生一种直觉的临场感和思维的共鸣。
比如,大量的超写真人像雕塑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箍桶、补碗等内容,对比写真的打铁、理发等,也能用抽象的
手法组合出具象的江南手工业。
十、文物的重点展示、防护及替换
展品需要不同的展示设备与平台。如何将最精华的文物进行360度的展示?又能有效地加以保护?展厅的中间地带,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替换乃至移动的展览内容,应使用怎样的形式?先进的升降式独立展柜,正是这样的一种考虑。
十一、科技应用
高科技是人类现代文明最灿烂的明珠。博物馆不应该抗拒高科技的应用。设计师需要对博物馆声光电作细致的规划,这也是一个趋势。照明光路、照度色温、经济节能、安全维修等设计,光机电的动态图表及模型,交互式视播系统,多媒体电脑查询及互动等,都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范畴。
关键的问题在于: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必要性、适当性、综合性,加强功能性装饰的设计。比如,衣被天下的场景,只选
用了一个养蚕织布的简单场景,配合互动的视频节目。观众被触发对江南丝绸的感怀后,可以在一段完整的节目中将需要数倍、十数倍空间才能表现完的江南纺织业一览无余。在具象空间的收和思维空间的放之间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借助高科技时的巨大选择空间。另一个例子,在水乡风情部分,江南戏台口设计经过多次更改,最后选用了触摸屏电脑和投影的组合使用。戏台正面的大投影屏幕,成了观众及专家、领导都特别关注的亮点。对戏曲感兴趣的朋友,即使是从未用过电脑的一些中老年人,也踊跃地进行起触摸屏的操作。又如,在良渚人的主题处,设计了一个幻影合成,以生动表现远古先民的生活原生态。
集音罩的应用,则是大量视频、多媒体下的一个配套措施。声波既因会聚而增强,又因会聚而强化了人耳的选择性接收,这样,我们就可以较好地控制声音的扩散及相互串扰。否则,博物馆的声污染问题,
就很难控制了。结合高科技应用中的综合性要求,即雕塑、模型、背景画、多媒体
博物馆装修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