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了很多寺庙,大家可能也发觉了,大多是红墙灰瓦,,而菩萨顶却是红墙黄瓦。在古代中国,黄色是皇家专用的,可菩萨顶却用了黄琉璃瓦,,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考虑,等我们参观完寺庙,听了我的讲解,您自然会明白。
此寺创建于北魏,原叫大文殊院。相传唐太宗贞观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职文殊。一天夜里,法云从长明灯下的蓝光中望见一尊文殊菩萨像,并由塑工塑成。传闻这便是文殊菩萨显圣,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称菩萨顶。
寺庙经验代修补,尤其是1952年政府拨款补修了全部殿宇和牌楼、石阶等。现占地30亩,分前院、中院、后院和东配院四处院落,有殿堂楼房121间,是五台山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云集,宏伟壮丽,布局严谨,独具特色。我们从山麓仰视,阳光下飞檐斗拱,相托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象西藏布达拉宫,所以有喇嘛宫之称。菩萨顶在五台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黄庙首领庙。
大家请跟我往上走。
我们登上这高高的台阶,就进入寺庙了。这台阶、木牌坊、幡杆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龙头的地方。这里我们要让大家数一数,究竟有多少台阶,等大家登上这高高的灵峰圣境,我会告知大家关于这台阶,上面的石狮的说法和传闻。
大家数清晰了吗?究竟有多少台阶?
我告知大家,寺庙门前的长长的台阶,一般都会与108有关,菩萨顶也不例外,也是108级台阶。佛家说,人生共有108种苦恼,把解脱苦恼之道称为;法门;。踏上一级台阶,意味着跨入一个法门,消退了一种苦恼。当您气喘吁吁地站在悬有;灵峰圣境;横匾的彩绘牌楼下面,远望四周林立的寺庙、翠绿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间的108种苦恼全部踩在脚下,成了一个无忧无虑的人了呢?
我们再看台阶上这对石狮,细致看过之后,您肯定会发觉左边这只没有舌头。原来啊,是它偷吃工人食物被割掉了舌头,始终饿着肚子蹲到现在。
这座四柱三门七楼的高大木牌楼是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所立。它色调艳丽,彩绘龙凤,造型美丽,形象生动,结构合理,坚实精致,是五台山木牌楼之冠。
穿过天王殿,我们来到前院,院内古树参天,石碑林立,幽雅清静。我们面前的是大雄宝殿,是菩萨顶的主殿,寺内重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实行,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右侧是带箭文殊殿。殿内骑狮文殊的肩上插有一支箭,传闻是乾隆皇帝射的,不过我们现在看不到这支箭了,它以被前两世班禅取走了。
要说菩萨顶最有特色的建筑,还要数大雄宝殿后的文殊像。大家请跟我来。
我们面前的大殿就是文殊殿。大家看殿前台阶,有很多蜂窝状小眼。原来在殿檐中间的一块瓦上,不论春夏秋冬,也不论阴雨晴天,总是滴水不断,所以又称为滴水檐大殿。由于雨珠滴沥,落地柱石,嘀嗒有声,再加上注溅时水花在阳光下反射出五花八门的艳彩,形成五台山一大景观。您能猜猜为什么滴水不断吗?曾经有许多种说法,其实只是在檐下有一个存水槽之故。不过我们现在已看不到这一景观了,因年久失修和修理时没有留意保存,水槽已不存在了。
殿内原有三尊高约两米的铜质三大士像,就是正中文殊。左观音,右普贤。它们距今应当有四百多年了,是铜铸艺术的珍品,惋惜这三尊名冠五台山的铜像,早已被毁。现在的塑像是11015年新塑的。大家细致看,黄庙殿内的塑像与青庙有所不同,从塑像就可以辨别出是青庙还是黄庙。这里的菩萨像都有肩花,脸微侧,且有华丽的背光,这正是与青庙塑像的不同之处。
第 7 页
最新的山西五爷庙导游词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