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听
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美丽。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衬托,旋律多仿照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嘎嘛
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
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意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嘎吉
称叙事大歌,多以绽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悲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发展历程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它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闻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状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进京演出,为人们带去绘声绘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台上唱响,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剧烈的反响,当时中国唱片社还为侗族大歌录制了唱片。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
1988年6月,贵州省榕江县“金蝉歌队”又应邀参与中儿童节十周年暨南特大众艺术节演唱侗族童声大歌,荣获一等奖。1994年春节文艺晚会和200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黎平县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间的歌曲,从而使黎平县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间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
,是我国民间音乐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她产生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誉
“侗族大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