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摘 要:赣南采茶戏是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客家特色及乡土气息,是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具体体现。赣南采茶戏流传至今是有其特色的,本文从赣南采茶戏的概念出发,系统分析其音乐、舞蹈、表演茶戏演奏乐器及伴奏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它通常被称为瓢弦,其琴筒是圆柱形,琴杆一直到头,全部为竹材,大部分是艺人自己制作的,发出的音量较大,音色较为雄壮、浑厚。其伴奏通常采用正反弦,即将两把勾筒随着唱腔伴奏传统来组合构成的。二是打击乐。赣南采茶戏的打击乐和其他剧种有显著差别。在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中,不管是起板或过门,还是尾奏或间奏中,均有其相应特色锣鼓点,在强弱分明的四分之二拍中,锣鼓更为突出弱拍及其后半拍,及连续切分进行,形成赣南采茶戏开唱和曲牌均需锣鼓的鲜明特色。[4]
2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特色
矮子步
矮子步乃是赣南采茶戏表演最基本的步法。其源自客家茶农日常生产和生活。具体来说,茶农的上山下坡、茶丛摘茶、低矮茶棚炒茶,均进行弯腰屈膝动作。[5]客家人受此启发,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抓住这些瞬间的艺术美,获得艺术灵感,通过艺术处理和加工逐步形成这种独具特色的舞步。矮子步一般分成高、中、低3个类型。而基本步伐多种多样,如交叉步、惊步、摇搓步、滑步等。不管何种步伐,始终要以“矮”为基础,如此,生和旦两角表演就构成男矮女高、男走女摇的基本舞姿,并逐步成为对立而又统一的表演艺术规范和舞台节奏,这也可以说是赣南采茶戏的舞蹈核心。
单袖筒
单袖筒是赣南采茶戏舞蹈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单”上。在以往,茶农在劳作时,通常腰间会系上一白布,主要用来擦汗、扇风、遮太阳及作为垫肩来挑担。而手舞足蹈时,也可用来表现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善于理解生活的前辈们就把这一白布和袖子相连接,形成当前的单袖筒。它通常仅仅用在男角,既要写实,还要表意,且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戏曲的对称美准则,大大增强了赣南采茶戏的特色。
扇子花
赣南采茶戏和其他剧种区别的一个显著点就是扇子花,这也是它的一个鲜明特征。有这样的说法:采茶无扇子,就如吃饭缺筷子。可以看出,在赣南采茶戏演出中,扇子花有着特殊地位。从赣南采茶戏四出大、小戏来看,均离不开扇子花的身影,旦、生角均会用扇子,正、反丑及彩旦同样会用到扇子,仅仅在于扇子颜色上的差异,彩旦往往应用大蒲扇。另外,赣南采茶戏中的扇花动作有多种,据记载已有数十种。扇子的应用不但极大地丰富了采茶戏的舞蹈风格,且剧中也应用诸多虚拟道具,如茶盘、绣花绷等。赣南采茶戏三大舞蹈特征通常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一手甩单袖、一手舞出扇子花,踩着特有的矮子步,极具幽默感。
3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色
丑行表演
以丑行为主的表演方式是赣南采茶戏表演中最主要的特征。它的表演幽默、诙谐。虽然说为丑行,但却可以使观众充分感受其演出魅力、艺术内涵及其艺术美。丑行一般分为正丑、反丑及彩旦。正丑,即丑行俊扮,大部分是中年劳动人民,其有着勤劳朴实、善良乐观、风趣幽默及勇敢聪慧的性格特点。在表演上,具有飘逸、灵活、开朗的特点。反丑,即丑行丑扮,大多数是烟鬼、酒徒、不良分子等。赣南采茶戏大多数剧目均有该行当,往往有着滑稽表演。而彩旦大多数是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小市民角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