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急性脑血栓形成.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急性脑血栓形成
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使血管狭窄,闭塞,引起某一血管供应范围内的脑梗死性坏死,称为脑血栓形成。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等。
一 诊断
临床表现 常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在 急性脑血栓形成
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使血管狭窄,闭塞,引起某一血管供应范围内的脑梗死性坏死,称为脑血栓形成。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等。
一 诊断
临床表现 常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症状体征与闭塞血管的大小和脑梗塞的部位有关。意识多为清醒,头痛,呕吐少见。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病灶对侧偏瘫,偏深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三偏),主侧半球病损伴有失语,病侧一过性黑蒙,horner氏综合征。
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 最常见。有“三偏”征,主干闭塞时双眼凝视病灶侧,主侧半球病损是伴有失语。
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 病灶对侧下肢瘫痪,皮层性感觉障碍和排尿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和失语症。
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病灶对侧同向偏盲,黄斑回避,一过性记忆障碍。可有体相障碍,失认,失用等。丘脑损伤症状和体征亦可见。
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Wallenberg氏综合征:眩晕,呕吐,交叉性感觉障碍,Horner征,真性球麻痹,小脑共济失调等。
基底动脉主干或桥脑分支血栓形成:可以出现一系列脑干病损综合征,常见有闭锁综合征,Foville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Raymond-Cestan综合征等。
(二)检查
(1)必要检查:头颅CT最常用,虽然24小时等密度期梗死灶不明显,但可以除外脑出血。
(2)其他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血糖,血脂,血流变化,还可以检查血管超声等。
(三)鉴别诊断
(1) 脑出血:动态起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头颅CT诊断即可确诊。
(2)颅内占位性病变:发生瘤谇中,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
包括急性期和康复期两个治疗阶段。急性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注意保持心肺功能的良好,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合理调整血压(降血压要慎重),少用葡萄糖溶液。
溶栓药物治疗 发病3-6小时应用,血压过高或有凝血机制障碍的禁用,80岁以上或有房颤的病人慎用。用前需征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
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10毫克直接静脉注射,然后将剩余的4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中,1小时内静滴完。总量不超过100毫克。
尿激酶:25万单位加入15毫升静脉注射,其余溶于250毫升生理盐水中,,总量不超过150万单位。
另外克栓酶,降纤酶,蚓激酶等也有人应用,疗效尚待循证。
2 抗凝药物治疗 肝素钠5000-10000单位缓慢静滴或皮下注射,注意要在凝血机制监测下使用,要备有解救的药物。近年来研制出的新药有肝素钙,低分子肝素等,出血副作用小,疗效尚待肯定。其他抗凝药物还有华法林,双香豆素,甘糖酯等。
3 血液稀释治疗 适合高血细胞比容患者(大于百分之五十的),临床常用的办法的是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毫升缓慢静滴。心脏功能不全者慎用。
4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主要用于脑血栓的预防,减少复发或减少脑谇中死亡危险。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100毫克/d)。
5

急性脑血栓形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aoapp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