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1大环内酯类与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基本结构:是由一个多元碳的内酯大环附着一个或多个脱氧糖所组成的一类抗生素。
特点: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
(16元环)
是一类具有14 ~ 16元大环内酯基
第40章1大环内酯类与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基本结构:是由一个多元碳的内酯大环附着一个或多个脱氧糖所组成的一类抗生素。
特点: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
(16元环)
是一类具有14 ~ 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
吉他霉素
交沙霉素
(14元环)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
罗他霉素
(14元环)
(15元环)
(16元环)
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
使肽链的形成和延伸受阻
作用机制(快效抑菌)
产生灭活酶
靶位结构改变
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多
耐药性
1 抗菌活性增高,对衣原体及支原体作用增强,可抗G-
2 不易被胃酸破坏
3 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高
4 半衰期延长
5 不良反应减少
第二代特点
红霉素 erythromycin
1952年从红链霉菌代谢产物中发现的一种口服抗生素。
特点:不耐酸
口服制剂:
肠衣片:在十二指肠溶出吸收
无味红霉素(红霉素丙酸酯的十二烷基硫酸盐):儿童用
琥乙红霉素(红霉素琥珀酸乙酯):在体内释出酯和游离碱两部分。
静脉滴注用乳糖酸红霉素
吸收 红霉素碱在小肠上段吸收不完全,但足够抑菌,易被胃酸破坏,制成肠包衣片或含肠包衣颗粒的胶囊。
分布 分布广,易扩散进细胞内液,组织浓度高
代谢 肝
排泄 随胆汁分泌排泄,胆汁中浓度高。
活性形式:红霉素碱
严重不良反应少见
1. 胃肠道反应 大剂量口服时
2. 肝损害:(如无味红霉素)长期服用时,转氨酶升高,出现胆汁郁积性黄疸,停药后可恢复
3. 血栓性静脉炎:静注时(红霉素乳酸盐)
4. 对肝药酶有抑制作用
:口服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伪膜性肠炎
为红霉素的甲基衍生物;
口服有首关消除,生物利用度50-55%。代谢物有活性。
抗菌谱:
-红霉素敏感的链球菌、葡萄球菌作用比红霉
素强;与红霉素有交叉耐药性
-淋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中等活性;
-肺炎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有活性
-鸟分枝杆菌和某些原虫活性高于红霉素
每日给药2次
克拉霉素 clarithromycin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15元环
药动学特点 组织分布广,细胞内浓度高,每日给药1次;
抗菌谱 类似红霉素
对G+菌弱于红霉素,对G-菌活性升高
对流感嗜血杆菌、弯曲菌属活性更高;
肺炎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有活性
林可霉素(洁霉素)
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氯洁霉素)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
共同特点:
(1)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泛,渗入骨组织较强,但不易过血脑屏障。
(2)抗菌谱相同,与红霉素相似。后者抗菌作用强,毒性小。
(3)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林可霉素可引起伪膜性肠炎,用万古霉素或甲硝唑治疗。
作用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与红霉素、氯霉素有交叉耐药)
注意:林可霉素 + 红霉素 拮抗作用
抗菌谱:较窄,与红霉素相似,对厌氧菌作用好。
作用强:G+球菌、厌氧菌
敏感: G+杆菌、
无效: G-杆菌、肠球菌、艰难梭菌、肺炎支原体
主要特点是骨组织浓度高,主要用于金葡菌性急、慢性骨髓炎
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
腹腔、盆腔感染,并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消除需氧病原菌;
+菌感染 呼吸道、关节、软组织、骨组织、胆道感染及败血症、心内膜炎;
第40章1大环内酯类与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